“中原农谷”建设,让河南再次站上时代潮头!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粮食生产高度重视,2014年5月,在河南视察时叮嘱,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19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河南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2021年5月,在赴河南南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考察时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
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粮食生产“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
近日,河南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
“中原农谷”如何建?省政府成立“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省长王凯担任组长。“中原农谷”以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为引领,以郑新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实施“一核三区”发展战略,打造种业创新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重塑要素聚集创新环境。
未来的“中原农谷”是什么样?“中原农谷”如何助力建设现代农业强省?4月23日,大河网记者专访了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副校长康相涛、教授郭天财等7位农业种业专家。
专家们坚信:河南将成为种业强省,成为一流的粮食科技创新高地,中国饭碗里一定能装更多河南粮!
4月18日,荥阳市一处优质小麦种子示范田里,农技人员在开展麦田管理工作,为今夏小麦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杨正华 摄)
发挥好头雁作用 为“中原农谷”建设贡献力量
介晓磊(“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提出要打造 “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说:“这对河南农业大学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据介晓磊介绍,长期以来,河南农业大学根植中原沃土,致力强农兴农,为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名高级农业人才,产出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也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国际研发平台,与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事业共荣共生、同频共振。尤其是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重要指示精神 ,紧抓历史机遇,高位谋划发展,聚焦创新源,抢滩主战场,在布局郑州、许昌、信阳、海南等科研基地基础上,重点融入“中原农谷”建设,先后在新乡市原阳县建设河南农业大学国家“2011 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实验基地,在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试验示范基地,目前进展顺利。
“两个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将与我校联合牵头的省神农种业实验室和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的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与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国家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免疫学国际联合实验室、CIMMYT—中国项目玉米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与国际研发平台的运行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学科—学院—平台—基地—人才—团队—项目—成果—服务’多要素集聚耦合、良性互动、系统生长的创新生态和办学形态,有利于与‘中原农谷’众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必将对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撑。”介晓磊说。
介晓磊说,河南农业大学将更好地发挥在现代生物技术、分子育种、“种子种畜种苗种菌”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为我省打造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科技力量队伍发挥好头雁作用。“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河南农业大学有基础、有能力把两个基地建设好、运行好,为‘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农大品牌,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贡献。”
“中原农谷”为促进畜禽种业发展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康相涛(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养殖业是农业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产业。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畜禽产品消费国,同时也是畜产品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动物种业位于畜牧产业链的顶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养殖业实力的体现。据测算,动物品种对养殖产品产量增幅的贡献率在40%。
据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康相涛介绍,河南农业大学家禽团队围绕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研究,保存地方特色鸡种质资源23个、引进品种5个,围绕鸡育种和制种技术,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1项,在地方鸡优异性状发掘、种质资源创新、保护和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以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优势。
在鸡育种领域,河南农业大学家禽研究团队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居全国领先,培育出三高青脚黄鸡3号、豫粉1号蛋鸡两个国审新品种,均为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
康相涛说,“目前畜禽种业科技创新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原农谷’以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瞄准世界前沿,聚焦国家种业战略安全重大需求,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整合创新资源,发挥科技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为促进畜禽促进种业发展,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河南现代种业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意义深远而重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中国饭碗里一定能装更多河南粮
郭天财(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有生命的不可替代的特殊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内因和各项农业先进技术的核心载体。”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种子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无论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还是未来农业,都离不开种子,种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竞争的高地和战略重点。
郭天财认为,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也是育种大省、繁种大省和用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省政府日前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聚焦国家种业和粮食安全的重大科技需求,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的重大举措”。
“可以预见,‘中原农谷’的建设与运行,必将对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河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郭天财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的“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再有新作为新贡献”和“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殷殷嘱托与殷切期望一定能落实落地,“中国饭碗里一定能装更多河南粮,中国粮也一定会更多用上中国‘芯’,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一定会牢牢攥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有信心建成首个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 产出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小麦新品种
王道文(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农学院院长)
河南是粮油作物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供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河南粮油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的育种技术发展迅速,比较先进,成绩显著,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保障了种源的自主可控。
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农学院院长王道文说,河南的小麦品种经历了8到9次更新换代,当前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一般都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状。但河南的粮油作物种业建设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规模化经营程度和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河南粮油作物育种技术也很有必要结合基因组学、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新技术,朝更精准、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尽快建立起智能分子育种体系,为种业跨越式发展和粮油作物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更好的品种支撑。
“中原农谷”建设是促进河南省尽快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必要措施,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是建设“中原农谷”的主力军之一。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河南农业大学将自主或参与“中原农谷”多个功能模块的建设,尤其是要牵头组建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并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小麦科技创新高地。“在国家和省政府以及同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建成首个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并产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小麦新品种,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王道文说。
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 从常规育种强省向生物育种强省转变
汤继华(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6.5亿亩左右,杂交种利用率98%以上,因此国内外大型种子企业的主营业务基本都包含了玉米杂交种子的研发与经营。近年来,隆平高科、登海集团等国内大型种业公司不断加大玉米种业的主营业务,在玉米主产区均布局了研发中心、测试站和销售团队,国内市场占有率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汤继华说,与国内大型玉米种子企业相比,我省多数玉米种子企业存在规模相对较小、研发投入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生物育种技术利用较少等现象,导致新品种选育效率较低,而且多数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玉米种子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聚力打造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平台,全力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打造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 “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 “航母”集群;并提出2025年种业产业化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打造小麦、玉米等优势作物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培育1家全国十强种业企业等建设目标,为河南种业发展制定了方针,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汤继华认为,“‘中原农谷’建设将有力提升我省在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破解核心种质创制、关键基因发掘和高效育种技术建立等种业卡脖子难题,通过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带动科研院校的优势资源、人才和技术向企业转移,促进河南从常规育种强省向生物育种强省的转变,将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证种源自主可控、全面提升我省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注入新动能,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与技术支撑”。
及早谋划,强力推进 融入“中原农谷”建设大局
殷贵鸿(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河南省是农业生产大省、粮食生产大省。2021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 16158.5万亩,总产1308.8亿斤,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10左右,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小麦种植面积8536.04万亩,总产760.56亿斤,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一;玉米种植面积5780万亩,总产410.36亿斤,居全国第四位;花生种植面积1892.7万亩,产量118.9亿斤,居全国第一位。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在全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中起到了核心的重要支撑作用,多年来我省一直是全国重要的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殷贵鸿介绍说,“十三五”以来,河南小麦、玉米、花生育种居全国领先地位,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统计,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河南占4个,玉米推广前10位品种河南占3个,花生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河南占5个。但目前我省育种创新与全国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水平不高。
据殷贵鸿介绍,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一期建设工程已启动,为提升小麦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条件,河南农业大学自筹资金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完成了3000亩田间试验用地长期租用和100亩建设用地相关审批手续,按照标准化建设、现代化装备、智能化应用、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的“五化”标准,建设成为农田成片连方、沟渠相连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预计2022年7月该基地开工建设。
殷贵鸿说,河南农业大学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平原示范区试验示范基地和国家“2011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基地为两大抓手,及早谋划,强力推进,充分发挥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种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优势,以把“中原农谷”建设成为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为引领,聚力打造“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
加强原创和应用基础研究 为产业发展提供“金种子”
殷冬梅(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总产量居世界首位,作为主要油料作物,花生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的50.5%,面积占全国油料播种面积的35.9%。花生消费以榨油和食用为主,分别占总产的51.6%和38.7%。河南省花生产业发展迅速,当前已成为全国最大产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1/3;同时花生经济效益高,居全国主要农作物亩产值与效益首位。
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殷冬梅说,国家多次提出“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的发展战略。在“中原农谷”建设中,花生产业发展聚焦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关键育种技术及“卡脖子”技术,重点开展花生理想株型分子调控机制和花生新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下花生优异种质资源创制技术等工作。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花生基因工程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相结合的“花生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创制优异花生新种质,为突破性品种培育做好技术和种质储备;聚合高产优质等优良性状基因,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等花生新品种,为产业源源不断提供“金种子”。
种业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殷冬梅建议,“加强河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高校的力量和地位,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培养富有家国情怀、‘三农’情怀、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的现代种业卓越人才,使农业大学成为民族种业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宝库”。(大河网记者 银新玉 王靖 郭栩汝 通讯员 周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