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县产业集聚区河南升华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铝压延产品。本报资料图片
洛阳北玻自主设计的玻璃应用于“冰丝带”外墙。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尹江勇
集聚一流创新团队
“目前,实验室已经明确邬江兴等7位院士担任嵩山实验室科研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兰巨龙等20余位专家担任实验室技术方向的技术责任专家,聘任余少华、郑纬民两位院士担任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和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为实验室建设发展保驾护航。”4月13日,嵩山实验室筹建负责人陈鸿昶教授告诉记者,一支一流创新团队正集聚成型。
据了解,嵩山实验室将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项目负责人主导具体科研任务实施,建立实绩考核评价制度,由科学家主导领域科研发展规划、团队建设和重大任务布局。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支持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科研单位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在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发现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加快实施更灵活的人才团队引进政策,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河南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去年10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上,我省延揽硕博学位及副高级职称以上高端人才2.93万人,签约落地人才合作项目403个;
我省推荐的省农科院研究员许为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省首位“小麦院士”;
新获批1家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新建9家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9家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引智基地,引进海内外博士2200余人。
这些历史性突破的实现,来源于省委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超前布局全省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源于我省释放出的要下大力气狠抓创新和人才的鲜明信号——
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畅通引才聚才渠道,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创新引才方式方法,建立动态可跟踪的重点领域高端人才信息库,绘制高端人才分布地图,实现“靶向引才”。强力引育高端人才,赋予重点创新平台和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
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评价体系。在“中原英才计划”评审工作中,创新采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异地评审的方式,灵活实施“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引才政策,为一流人才及团队精准提供奖励补贴、科研经费、平台建设等一揽子支持措施,充分激发人才创业干事积极性。
到2025年,新增30名左右具有战略引领作用的顶尖人才、400名左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领军人才、8000名以上优秀博士后等青年人才、120万名优秀大学毕业生等潜力人才……蓝图绘就,目标明确,我省将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让河南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创新创业乐土。
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着力汇聚一流创新人才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撑、活动集聚、服务优化,着力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
创设一流创新制度
“我们科研人员遇到了最好的时代。”河南省科学院研究员宋晓辉回想起这段时间来感受到的变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自去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的省科学院正式揭牌运行以来,全新的体制机制让他在开展科研攻关时,有了更广的空间、更多的底气。
作为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的“一号工程”,省委、省政府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前瞻30年谋划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工作,要将省科学院建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的新型研发机构。
坚持大部制架构、开放式布局,立足以所办院、以实验室办院、以产业研究院办院,采取“一院多区”模式,充分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目前,省科学院已建立了基础学部、产业学部、未来学部三大学部,与20多位国家级领军人才达成引进合作意向,并建立了常态化的青年人才招引机制。
重建重振的省科学院正在为中原大地创新发展带来蓬勃动力。目前,三大学部分别启动了数学和化学研究所、光电研究所,脑科学与类脑实验室以及集成电路、先进功能材料、抗病毒生物医药、材料基因工程产业研究院建设。其中,光电研究所依托国内龙头企业,有望带动河南省光电产业达到千亿元规模。
“上周省科技厅通知我们填报项目绩效表和资金拨付表,今天会计告诉我,验收后补助的200万元经费已经到了公司账户。”4月1日,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经理刘吉敏兴奋地告诉记者,通常需要4个月或半年时间的拨付流程,现在仅用21天就能走完。
这笔经费来自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下达的2022年省重大科技专项首批经费。与往年不同,本次资金下达首次实行“直通车”制度,即由省科技厅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改变了以往按省、市、县(区)财政分级拨付的资金下达模式。
“我们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效’改革,科研经费‘直通车’‘包干制’等一系列减负放权的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逐步落实。”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重塑性改革后的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将突出从研发管理到创新服务的转变,为创新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
通过持续推进放权赋能改革,我省将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
实现了生产线上无人值守,每个工位上的用料、产量等数据可实时呈现,成品率从80%提高到98%以上……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副部长白建朋难掩喜悦,“我们过去梦寐以求的智能化装备制造场景,通过揭榜攻关‘梦想成真’。”
“揭榜”的艾普工华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派出了20多名工作人员,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项目。“这个难题如果靠我们自己解决,至少需要50人的团队花费一两年时间。”白建朋对合作伙伴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强力“点赞”。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揭榜挂帅”项目支持政策已大幅“升级”:除了增设项目类别、降低入围要求、加大支持力度,还通过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调整项目遴选和支持机制,增设成果转化类项目,创新设立揭榜险种,截至目前,已立项支持35个项目,总投资达16亿元。
厚植一流创新文化
如同“阳光”和“水分”,创新生态是创新活动赖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创新文化则如同“空气”一样,在创新生态中无处不在,无形但不可或缺。
优秀的创新文化润物无声,却让省农科院成为走出了3位院士的“宝地”。其中,最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著名小麦专家许为钢,在省农科院任小麦研究所所长时,曾在会议室墙上嵌上了4句话:科学至上、人才宝贵、奉献光荣、创造伟大。许为钢对这4句话一一作了阐释:
“必须要把科学摆到一个崇高的地位,并使之成为我们科研人员追求科学真理和创新的一种氛围。”
“一定要集聚人才,一个研究机构人才是干事的基础,要尊重、爱护科研人员,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作用。”
“科研创新有风险、有失败,很多科研人员可能干了一辈子,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是他们的奉献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科研人员就是要自强自立,勇于奋斗,勇于不怕失败去攻克难关,以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为追求,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出科研成果。”
优秀的创新文化桃李不言,却能吸引来优秀的企业落地生根。“能否引进用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能显示一个地方的创新环境水平。”爱动超越人工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海勤认为,这类企业往往能解决很多行业“卡脖子”难题,打通相关产业链条。
作为一家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爱动超越切身感受到了“河南引力”。启迪科技服务集团根据公司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优势,为其“量身定制”落地支持方案,先后联系了洛轴、一拖等制造企业,为企业打开了市场,用尊重和服务打动了对方,最终促成了爱动超越的全资子公司落地郑州。
优秀的创新文化春风化雨,滋润株株尊重知识的新苗破土发芽。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是我省高校首批成立的知识产权学院,在这里不仅能学到知识产权申请、转让、诉讼代理知识,还能学到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课程。
2019年,郑州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开始招收知识产权法博士研究生,构建起了知识产权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新机制,为实施精英培养奠定了基础。如今,一批批知识产权人才,已走上省内外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各个岗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良性的发展成果已然显现:2021年,全省专利授权量达到158038件,同比增长28.7%,创历史新高。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持续竞争力。4月20日,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河南分中心受理处揭牌,这代表着我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必将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为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加大对科技贡献突出人员表彰奖励宣传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如今,扎根中原这方厚土,创新之树日益繁茂。河南将不断完善政策、优化服务,给足“阳光雨露”,营造最佳创新创业生态,让中原成为天下英才向往之地、企业发展之地、事业腾飞之地,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