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准防控 疫情动态清零背后全力奔跑的郑州疾控人

2022年05月16日10:2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5月10日,郑州发布关于有序调整主城区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自5月11日零时起,除封控区、管控区外,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和生产经营,“郑州速度”再一次让人为之侧目。

从轨迹分析到流调溯源,从传播链研判到精准封控……在这场仍在持续的疫情阻击战中,郑州市疾控流调队员不舍昼夜,用专业、责任与担当,为郑州市民筑起一道更加精准、科学的病毒防火墙。

“流调”,在如履薄冰中与病毒赛跑

“喂,你好,请问是xxx吗?”“您这段时间去过哪里?”“乘坐过什么交通工具”“接触过什么人?”“没关系,咱们一起慢慢回忆......”

深夜,在郑州市某区流调大厅内,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工位旁,有很多身穿红色疾控工装的流调队员,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在打电话,声音此起彼伏,通话声、敲击键盘声、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交织在一起。

来自郑州市疾控中心的流调队员王小丽正一手拿着电话,一手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这一通流调电话,她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了六、七页纸。

挂掉电话,她拿起面前的水杯喝了一口,发现打电话前刚接的一杯开水已经凉透,看了一下通话记录,这通流调电话打了整整1小时23分钟。

一次完整的流调一般会进行多次补充及交叉信息核实,郑州疾控流调人员王立云介绍,通常会先通过初步电话流调,进行整体行动轨迹的框架搭建,然后再逐步进行细化填充,有时候还会添加流调对象的微信,通过支付等截图进行信息交叉验证比对,流调报告上每一字都要有根据,经得起检验。

有一个密接者与一位阳性病例是同事,曾在一个房间短暂有交集,并且吃过东西,在前期流调中,这位密接者并没有被掌握,在同步流调中,通过其它接触路径的梳理汇集,在一个次密接者口中获得信息,最终确认了这位密接者的存在。而这一条可能的防疫漏洞,通过细致的流调与信息交叉对比,被成功封堵。王立云说:“作为流调队员,与病毒赛跑的过程,更多时候是如履薄冰,大家心里非常清楚,每晚一分钟,病毒就多一分继续传播的可能,多一分风险,但是调查时耐心、细心一样不可少。”

时间、时间、还是时间,郑州市疾控流调队员梁士杰表示:“流调是疫情控制的关键,从追踪传染源(患者)的活动轨迹到评估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划定风险区域,从追踪密切接触者、排查高危人群到开展风险评估、制定疫情防控政策,精准防控的基础就是精准流调。”

24小时待命的“逆行者”

24小时待命,流调就是与病毒在赛跑,疫情暴发以来,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甚至通宵已经成为这些流调队员的一种工作常态。

“这位患者之前所处环境相对复杂,需要立刻到现场看一看,看来今天又要通宵了”,晚上11点多,郑州疾控流调人员宋彩娟刚刚挂断一通流调电话,就立刻召集其它组员,穿好三级防护,奔赴一线进行现场流调。

大家所熟知的电话流调其实仅仅是流调的一种形式,电话流调无法直观展现阳性病例生活和工作的场景,因为新冠肺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现场空气流通情况、排风情况、防护装备情况如何,这些和呼吸道传染病特性相关的因素都要了解到,而这些情况通过电话流调无法获知,特别是在公共区域有些人其实相互并也不认识。如何对重点人群进行判定?这就需要流调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深入一线,进行现场研判和数据调取,宋彩娟介绍:“像面对面、现场调查、视频循证、大数据等都是流调的手段之一,最终目的是通过被调查者的行程轨迹,研判其可能感染的来源、被感染的风险人群、被污染的场所和环境,从而达到控制疫情蔓延的目的。”

“下一次现场,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等脱防护装备时防护服里边的衣服很多时候早已湿透。”宋彩娟说,有一次流调的时间特别长,在一天的时间内对3位患者进行了现场流调,每进出一次病区,就需要进行一次全身消毒,等凌晨到宾馆休息时,才发现里边T恤上的白色汗渍已经连成片,都板结变硬了,但是为了跑赢病毒,这些都是值得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快速摸清感染者行动轨迹,找到其接触人群并进行封控,除了现场流调和当事人回忆,监控视频往往成为重点人群判定的有力助手。

“虽然戴口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但是有些人却往往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在观看监控回放过程,很多群众由于口罩佩戴原因,被判定为密接者,让人既惋惜又感到深深地无奈。”梁士杰说。

在采访过程中,谈起口罩佩戴问题,王小丽也是有一肚子话要说:“前两天在一次流调观看监控过程中,有一个人距离阳性患者距离也够,出现时间也不长,视频中能明显看到佩戴着口罩,按照规定顶多判定为重点人群,但是通过镜头慢放发现,他的口罩仅仅盖住了嘴,鼻子完全漏在了外边,没有办法,密接没跑了。”

“想到多了一个密接,就要拍大腿,真恨不得透过屏幕帮这个市民把口罩戴好。每多判定一个密接,就会多N个次密接和风险管控人群,这些新增的流调人力成本付出背后,是疫情防控的时间成本的增加及传播风险的加大。”

“尽管看起来规范戴口罩似乎是‘麻烦’了一些,却是为自己、为他人、为共抗疫情,省去了更大的麻烦。”梁士杰介绍,例如一个感染者乘坐了电梯,那么不仅仅是与他同乘的人,由于病毒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一个小时内,其它乘坐电梯的群众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如果在人流密集场所,这种工作量可想而知,这些人戴没戴口罩,戴的正规与否,都会成为分类管控,人群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天休息三四个小时,精准防控背后,是他和他们的全力奔跑

郑州疾控有着一套迅速反应的流调值班制度,一旦有疫情,值班人员需要立刻赶往现场进入战斗状态。

1个小时内到现场;2小时内要出基本信息;4个小时出核心报告;8个小时内对特定人群所到场所管控到位;24小时出终结报告。

时间,还是时间,为了尽快切断病毒传播链,疾控人在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为了能尽快控制住疫情,精准防控,将病毒给群众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些流调队员不舍昼夜,分秒必争。

据了解,截至2022年5月12日,郑州市共调集省、市、县三级流调队伍300余支、共636名,包括省疾控中心流调专家13人,协调开封、新乡、南阳等7个地市支援128人,共完成270名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排查本地密接16918人,次密接22283人。

在与这些流调队员的交谈采访过程中,这些流调人员谈到最多的就是群众的配合,相关单位同行的支持,甚至感动,对于他们自己的辛劳与付出反倒谈得很少。

每一个配合流调的人都是对疫情防控有贡献的人,王立云说,之前她曾流调过一位密接者,是基层办事处的防控人员,因为接触了阳性无症状感染者被判定为密接,她在被隔离前已经连续工作两天没有合眼,当深夜12点给她做完流调时,这名办事处防控人员说实在太困了,想睡一会,当时我的眼眶就红了。

凌晨3点,回到住宿酒店的王立云拿出手机,看到家人中午发来的生日祝福微信,才意识到当天是她36岁的生日,看时间太晚,怕铃声影响家人休息,她又将已经打好的回复短信一个字一个字删掉。

晚上6点半,工作餐间隙,王小丽拿出手机翻看着刚刚满一岁孩子的照片,眉头舒了又聚。“只要我一驻场流调,家人一般都是给我发短信,一是知道我每天要打非常多流调电话,怕打电话影响我工作,而且即使打,也很难打进来,再个就是心疼我,想让我少说话,有时间多休息一下嗓子。”

凌晨1点,刚刚结束一天流调工作的宋彩娟,听着隔离在家的丈夫发来的家里一切都好,不用她担心的报平安语音,在语音中能隐隐约约听到五岁孩子的咳嗽声,每一声咳嗽,就如鼓槌敲打在这位妈妈心田。

“最近真是太忙了,大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已经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很多时候零点之后才能结束。”郑州市疾病流调队员陈瑞芳说,家中今年面临中考的儿子和年迈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是她这位近1个月一直奋战在一线的“钢铁侠”,一直深藏在心底的牵挂。

2020年结束三年援疆,梁士杰返回疾控就投身疫情防控战场,三年来,郑州哪里有疫情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谈起刚上初中的孩子,他说:“确实对家人亏欠很多,但是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我们的努力孩子和郑州市民都看得到。”

5月10日凌晨3点,夜幕笼罩四野,郑州一流调大厅的灯光依然明亮,终于完成当日流调工作,返回酒店的车上,郑州疾控流调队员们头倚靠车窗,早已沉沉睡去,8点钟,也就是几个小时后,他们又将投入新的一天流调战斗中。

“人生而平凡,人生而不凡。在每一场与疫情的战斗中,都有许许多多为了抗疫胜利而默默付出的人,是我、是你、也是他,每个人都是这场抗疫阻击战的无名英雄。”这是王立云在36岁生日当天,在结束一天流调工作后,写给自己的生日祝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景瑜表示:“疫情防控是惊心动魄的大战,越是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口,郑州疾控人越要铆足干劲,咬紧牙关做好精准防控,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用专业与担当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尧青 张勇)

编辑:张龙(小)  审核 :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