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 讲好“黄河故事”

2022年05月20日07:1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九曲黄河十八弯(5月18日摄于三门峡)。聂冬晗 段景波 摄

  □本报记者 温小娟 刘春香

  古往今来,河南是黄河的地理枢纽,是黄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迈入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时代”。

  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从2019年10月开始,省文化和旅游厅就积极谋篇布局,大力推进《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编制工作,致力于把黄河建设成为传承历史的文脉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主动融入大局,贯彻省委关于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博物馆群等重大部署,同时注重上下衔接,成功推动夏文化研究等20余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家规划。”5月18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讨论稿)》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黄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全面普查、一体化管理和动态监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一批黄河国家文化工程有序推进,以黄河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等形成规模;黄河文化与旅游实现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效显著,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从规划内容上看,确立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先行区、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4大战略定位,立足黄河文化的“根”“魂”地位,系统梳理河南境内黄河文化的孕育和发展历程,构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价值体系。

  同时,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推动黄河文明考古研究,强化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延续黄河历史文脉,打造黄河文化标识体系、活化利用黄河文化遗产、推动黄河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的黄河文化产业体系。此外,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围绕目标任务,当前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聚焦重大考古研究课题、建设标志性工程项目、提升“快旅慢游深体验”等为着力点,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作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落地的主舞台,谋划了50处核心展示园、20条集中展示带、130个特色展示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封城摞城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

  姜继鼎表示,围绕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推动黄河文化融入生活、推动黄河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等,面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

  守护母亲河我们这样做

  三门峡

  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工程,18条一级黄河支流综合治理过半,230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即将全线贯通,越冬大天鹅数量接近全国四分之三,完成营造林34.12万亩。

  郑州

  发布《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和《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方案(2020—2035年)》。

  洛阳

  加快建设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文化场馆,将散布于河洛大地的一家家博物馆,打造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前沿阵地,擦亮“东方博物馆之都”新名片。

  新乡

  以平原示范区“三滩分治”为试点,深入开展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先期启动“6带”“9园”等46个沿黄重点项目,积极承接郑州产业转移,以产业共建推进黄河“左右岸”协同发展。

  济源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464.28平方公里,将沿黄区域作为生态文化区;坚持生态优先,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大力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开封

  以黄河文化和宋文化为内核,创建了国家级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打造了“大宋不夜城”夜间文旅品牌体系。

  焦作

  成立全省首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基地和巡回法庭,孟州黄河河道采砂点成为黄河河道规范采砂全国第一家试点;制订《焦作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三年工作计划》。

  濮阳

  明晰了“一廊道一中心、三区两基地”的整体布局,形成了“1+6”规划体系。“二级悬河”综合治理、滩区综合提升等46项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纳入了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规划中。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 郭歌 樊霞 成利军 陈学桦 李林 代娟  龚砚庆 赵振杰)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