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业,“常规动作”外更要多些创新之举

2022年05月26日07:49

来源:光明日报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教委等11部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做好2022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要求各高校视情适当延长毕业生在校生身份时间,保留其作为在校生的待遇,减轻其生活负担和压力等,并鼓励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扩大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规模、调整优化高校毕业生相关服务。

  近一个月来,保就业也是一系列重要会议的高频词。据媒体不完全梳理,5月18日,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召开,要求着力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增长保就业保基本民生。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财政、货币政策要以就业优先为导向。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

  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高达1076万,叠加疫情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如何保就业,让更多高校毕业生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既需要各方做好常规工作,包括尽力拓宽就业需求,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更需要创新就业工作思路。高校延长毕业生就业工作周期,不能只盯着毕业时的毕业去向落实率来抓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应该把毕业生毕业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就业,都纳入就业工作计划,做好跟踪服务。

  就目前的就业形势看,今年高校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的毕业去向落实数据或不“好看”。如果盯着这一数据,那么“做好就业工作”,不免会出现针对数据的弄虚作假。如在学生“灵活就业”上做文章,把没有签约就业、升学深造的学生的去向都列为灵活就业。高校向社会公布的就业数据可能变得“好看”,但实则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落实就业去向,这不是真正的保就业、保民生。

  淡化对学生毕业离校时的毕业去向落实数据的要求,并非不重视学生的就业。恰恰相反,这要求政府部门、高校把关心毕业生就业真正落到实处。此次上海提出“视情适当延长毕业生在校生身份时间”,可以说是务实创新之举,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实际困难,包括可以继续以在校生身份在学校住宿、生活,享受有关在校生的补贴政策。之前,就有学生构想以“延毕”的方式来应对就业难,即申请延期毕业,给自己更长的毕业就业准备期。

  与我国关注高校毕业生毕业时的毕业去向落实情况(以前为初次就业率,近年来调整为毕业去向落实率)不同,国外一些高校更关注校友捐赠率,以此来评价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毕业生就业发展质量。因为校友捐赠率被认为更能反映校友职业发展情况与对母校的感情。校友捐赠率高,意味着毕业生职业、事业发展情况更好,且愿意捐赠母校。为提高校友捐赠率,大学就不但要重视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而且还要跟踪学生毕业后的职业、事业发展。其主要方式是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友会,给校友的职业和事业发展提供支持,建立起与母校的纽带。

  针对毕业生面临的实际就业困难,我国有一些高校向校友发出公开信,介绍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希望校友给予支持。要重视校友的力量,使其成为拓宽学校办学资源、帮助毕业生更好发展的重要渠道。教育部此前要求高校“一把手”走访百家企业,推荐本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需求。而高校“走访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就是了解本校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发展情况,企业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以此推动学校办学改革,以及做好校友发展服务。

  充分用活校友资源,这是一项各校都可以做,且可以马上就做起来的工作。如可请校友担任学弟学妹的就业指导师,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校友企业还可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应对就业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必须直面困难,以学生为本,解决学生关切的问题,将各方的资源和力量调动起来。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