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遇到地震、洪水、火灾等灾害如何正确躲避?意外发生后正确自救施救的“黄金法则”有哪些……关于防灾减灾,这些知识要知道! 围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由河南省科协主办,大河网承办的《科普中原百家谈》陆续推出系列访谈,邀请消防、气象、医学、地震等领域的专家做客大河网直播间,为您讲解防灾减灾、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实用知识。让我们一起珍爱生命,防灾减灾。
大河网讯(记者 申华)地震成因有哪些?河南是否处于地震带?地震有哪些前兆?如何做好震前预防、震中应急、震后救援?……掌握这些防震应急知识,助你临“震”不乱,科学应对。
5月27日,由河南省科协主办,大河网承办的第十七期《科普中原百家谈》邀请到河南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副主任张扬,为大家科普防震减灾与应急自救,本期访谈是“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系列访谈的第四期。
第十七期《科普中原百家谈》
成因|火山、塌陷、爆破……地震成因有不同
张扬介绍,地震是地球表层或表层下的振动所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发生地震,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能被人们感觉出来的仅占1%,约5万次。地震可由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及陨石撞击引起,也可由人为活动造成,主要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
“除此之外,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矿山开采等为人工地震。”张扬表示。
河南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副主任张扬
判断|为啥同样的震级,地震烈度却因地而异?
“评价地震灾害时,既要参考震级,也要进行烈度评定。”张扬介绍,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根据不同强度地震的破坏能力,震级进—步划分为5个级别。小于里氏震级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震级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大于里氏震级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时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因此,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张扬介绍,地震震级就像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就像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危害|强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可能超过地震直接破坏
大地震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多方面的,如大地震时出现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河流改道、地表变形,以及喷沙、冒水、大树倾倒等现象。直接灾害为由地震产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环境的直接危害,包括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桥梁、铁路、公路、码头、机场、生命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工程设施遭到破坏等。
大地震特别是发生在城市和其他人口、工程设施高度密集地区的地震,可造成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大量建筑工程设施被严重毁坏,有时甚至毁灭城镇,成为损失特别严重的巨灾。
此外,强震会引发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等一系列因地震引起的灾害,在有些地震中,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超过地震造成的直接破坏。
预警| 地震无法准确预测但地震预警很重要
地震目前仍无法准确预测发生时间,但通常地震发生之前都会有一些自然现象,特别是较大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各类异常现象。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如动植物、地下水等的异常以及地光、地鸣等。后者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觉察,需用专业仪器才能测出,如地形变、地磁场、重力场、地温梯度、地应力的异常与氡气异常等。对地震前兆的观察和监测仍是地震短期预报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地震监测台网,科学家们还通过超深钻井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地球内部信息。但是人类地震预报的水平还仅限于通过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对地震活动做出粗略的中长期预报,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和监测。
自2001年起,我国就开始了地震预警技术研究。2015年6月,“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获得发改委批准。2018年6月,项目完成初步设计,进入实施阶段。项目工期共5年,计划2023年完成。项目完成后,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拉萨等五个重点区将拥有秒级的地震预警能力和基于乡镇实测值的烈度速报能力;其他地区将实现分钟级的远场大震预警能力和基于县级城市实测值的烈度速报能力。
河南子项目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预警工程河南子项目201个台站基建和设备工作基本完成,11个市级预警发布中心设备及184台预警信息服务终端安装部署到位,省级预警中心建设完成,实现数据回传。 2020年11月,我省颁布了《河南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即河南省人民政府199号令,地震预警信息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标准通过全省预警系统向社会统一发布。省人民政府可以指定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媒体按照有关规定播发面向公众的地震预警信息。
应急|行动果断、听从指挥、避险姿势要记牢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疏散”;“能跑则跑,不能跑则躲”;“不能跳楼,不能盲目外逃”……这些地震逃生自救方法哪个更靠谱?
张扬介绍,大地震发生时,情况十分复杂,究竟采取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迅速做出抉择。同时,他总结了以下三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是行动果断。从主震发生到结束一般只有十几秒到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当感应到上下颠簸震动时,可迅速跑到跨度小的空间或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一般来讲,抗震能力强的房屋可躲到具备支撑能力的物体旁,如承重墙角、构造柱与承重墙形成的安全三角区,或承重墙边的卫生间;如房屋抗震能力较弱,跑得及时则能成功避险。
二是听从指挥,有序行动。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镇静避险,避免拥挤、踩踏伤亡。
三是记住基本的避险姿势,要伏而待定,不可疾出,蜷曲身体,降低重心,伏地抓牢,遮挡头部等。
自救|震时及震后自救互救方法有哪些?
“地震时如自己不幸被埋压,要想方设法让所处空间保持通风,确保呼吸畅通,这是自救的第一步。”张扬介绍,分析判断好所处环境后,可尝试搬开身边可以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如无法移开,不能勉强挪移,以防止进一步倒塌。如果不能脱险,应尽量减少活动,保存体力,设法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震后互救是幸免于难的人员对被埋压人员的救助,是在救援队伍到达前减少人员伤亡的最有效办法。互救的基本原则是行动要快、目标要准、方法得当。主要的互救思路是先救命、后救人;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找人,后救人;先保体力,后施救人等。
建议|应急科普、演练、信息发布助力有效防震减灾
张扬介绍,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是我国遭受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有历史记载以来,曾发生4.7级以上地震43次,5级以上地震30次,6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震级为6.5级。
“我省地震灾害风险相对较高,震源浅、烈度高、破坏大是河南省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张扬介绍,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河南省地震易发区占省面积的50.2%。“城市风险高、农村设防弱”问题突出,河南是农业大省,广大农村房屋基本不设防,加之人口众多,具有发生小震致灾的风险。
那么,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提升全社会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对河南来讲有哪些因地制宜的有效途径?张扬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建立应急科普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应急科普联动机制,拓展应急科普宣传渠道,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的科普团队。
二、建立常态化演练机制。制定企业、社区、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经常性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领导干部指挥协调能力、救援人员实战技能、社会公众避险能力。
三、建立地震应急期科普信息发布制度。在突发地震事件发生后,及时发布防震减灾科普产品、平息地震谣传、开展权威信息发布,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