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阳
在粮食生产中,高产和优质往往是一组矛盾。如今,通过科技赋能和政府支持,以种植弱筋小麦著称的息县,打破了小麦“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生产瓶颈。
5月27日,位于息县项店镇李楼村的宏升集团小麦种植基地,正式开镰收割。数辆收割机纵横驰骋,不到5分钟,一块30亩的麦田就收割完毕。地头,基地负责人方伟忙着协调运输车辆,电话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汗不停地往下流。
付出总有回报。就在当天举办的省“四优四化”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专项现场观摩会上,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对该基地示范田的郑麦113、扬麦13等弱筋小麦品种进行实收测产,其中,郑麦113亩产高达612公斤。
“612公斤!”方伟把测产结果重复了两遍,“种了这么多年地,真没有想到,优质小麦的产量还能这么高!”
同样感到意外的还有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很惊喜,这个结果创下了豫南稻茬小麦的高产纪录,对于弱筋品种来说,殊为不易”。
弱筋小麦又称软麦,是优质小麦的一种,与强筋小麦相比,其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强度弱,是饼干、糕点、月饼等加工制品的主要原料,目前,我国弱筋小麦的种植面积不足小麦种植总面积的10%,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再说产量,亩产超600公斤,听起来并不算很高。然而,结合豫南地区实际情况看,这个产量相当高了。受气候、光照等自然条件影响,豫南地区稻茬小麦种得晚收得早,生育期缩短近一个月,小麦单产相对较低。
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高产又优质的弱筋小麦是如何炼成的?
一是科技赋能。作为我省弱筋小麦的主打品种,郑麦113生育期短、早熟,抗逆性强,同时,产量水平比较高,加之管理得当,自上而下开展的“科技壮苗”行动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一喷三防”落实到位,减轻了病虫的危害,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较少。
二是政府支持。位于淮河上游的息县,土壤含沙量大,有机质含量低,小麦面筋形成时间短,适宜弱筋小麦种植。近年来,当地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大力发展优质弱筋小麦产业,藏粮于地的同时藏粮于技,以品种为引领,不断扩大扬麦13、郑麦113等品种的种植面积,通过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提高弱筋小麦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高产’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十分重要,‘优质’则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雷振生说,对于农业大省河南来说,提高豫南等地稻茬小麦单产,是粮食增产的潜力所在,大力发展强筋、弱筋等优质小麦则是保障品质的关键,息县的弱筋小麦正在向“质”与“量”兼得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