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丨尉氏县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名闻天下,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2022年05月31日07:25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粮田

农业强了,农村才能美。

  开栏的话

  殷殷关切,谆谆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到我省考察调研。从农田到企业车间,从粮食生产、乡村振兴到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和党的建设,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思想,语重心长的嘱托,深深地鼓舞着中原儿女踔厉奋发。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追寻总书记的足迹,听亲历者重温总书记与人民群众亲切交流的感人细节,看中原大地呈现出的崭新气象,进一步凝聚起前进的力量。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郑松波 通讯员 孙俊旗 靳风洲 文图

  足\迹\再\现

  微风吹拂,麦浪滚滚。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省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走进一片高标准粮田,看麦穗灌浆,问农田建设。看到清一色的小麦长势喜人,他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伫立田间,习近平总书记接着说,河南粮食播种面积在全国是第二,小麦是第一,占全国小麦面积1/4,把河南粮食、小麦抓在手里,全国粮食丰收就有了基础。这是河南的贡献、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也是奉献。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大省的支持。

  高科技装备,助力打造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

  今年5月26日,记者再次来到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采访。在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过的地头,恰好遇到张市镇南谢村王建平夫妻俩前来“参观”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看着粗壮的麦穗,王建平满眼的羡慕。“这麦子长得太好了,我们村的地亩产也就八九百斤,听说这儿的最高能收1600斤,太厉害了!”

  王建平的妻子说:“好庄稼地,谁不喜欢多看两眼。希望俺们村也能像人家这样发展。”

  依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开封市、尉氏县着力打造“五优四化优质专用小麦展示试产基地”,使张市镇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名闻天下,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尉氏县张市镇优质小麦种植基地拥有全国最为先进的“物联网农业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以及“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等高科技装备。“气象站”可以连续不间断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包括:风速、风向、光照度、空气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雨量、二氧化碳、总辐射的变化等;墒情监测站可以不间断自动采集作物生长土壤环境信息,包括多点土壤温度、湿度、电导率等。虫情采集设备可自动诱捕、远程控制、自动远红外杀死虫体、昆虫自动识别、计数,监测害虫近50种。孢子捕捉仪则可自动采集空气中流动的孢子、远程控制、自动控温胚培养、光学成像等。所有设施、设备监测到的数据都可即时上传至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以采取最佳的管理措施。

  不仅如此,示范基地采取小麦全程托管服务方案,从农资供应、土地整理、栽培管理、植保技术方案的制定实施,到小麦收割后的订单回收,全程进行统一标准化管理,打通小麦全产业链,并由农业保险护航,真正形成从种到收的安全完整闭环运营。现代农业变革的不仅是农民种地的方式,更是农业的产业形态,“种地”也能致富,更要紧的是,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一年干3个多月就够了,闲下来的时间照顾家庭陪伴孩子。”

  每每提起农民,诗文的描写中往往充满了辛劳和苦难。如今再也不能用老眼光看待农业、农村和农民了。

  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加上连年的高产优产,在沈家村的农民看来,种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熬苦业,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充满了荣誉感的职业。

  记者采访时,刚刚四十出头的沈双义正在田间查看小麦和西瓜的长势。在张市镇,他是有名的“想得开”,别人喜欢农闲时出门打工,他却啥也不干,带着孩子四处旅游闲逛。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年干3个多月就够了,闲下来的时间照顾家庭陪伴孩子,打啥工啊?”

  他的底气来自于收入,在他的高产田里,除了小麦、玉米,他还间种了西瓜、辣椒。播种、管理、收获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3个月多一点,但收入却有十几二十万。这在开封市都属于高收入了。

  沈双义的大孩子今年已经上高中,孩子希望考上大学后,读法律专业,但沈双义却有自己的看法:“法律专业不好就业,我希望他能考和农业有关的专业,将来在农业方面有所作为。过去农民的孩子都想考上大学后离开农村,脱离农民的身份,但现在不一样了,种地不用受苦受累,收入还这么可观,国家这么重视,将来肯定大有前途。”

  在自家粮田里,沈双义自信地说:“今年的收成亩产肯定还能超过1200斤,丰收不成问题!”

  “现在亩产量高,过去收个六七百斤就不错了,现在轻松上千斤。”

  年轻农民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上了岁数的老人,对田地充满留恋,不舍得“退休”。

  今年80岁的沈陶成老人前不久才在孩子们的劝说下,正式“退休”了。他被孩子接到开封的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老人家心中还有些不服气,“就我这身体,我还能再种十年!”老人说话掷地有声。

  沈陶成老人说:“现在种地太轻松了,拿卡一刷,手机一点浇地就搞定了,播种、施肥有飞机,联合收割机直接开到地里,这边出麦子,那边直接被卡车收走了,不像过去,种地就是受罪。现在亩产量高,过去收个六七百斤就不错了,现在轻松上千斤。要不是孩子们劝,我真想继续种下去。”

  张市镇委宣传干事靳风洲告诉记者:“这些年,种地收入逐年攀升,沈家村外出打工的少了,流转土地的少了,自家的地自己种,很多还想办法多流转些地种。自觉学知识、学技术、互相比拼产量,互相交流经验,这种职业农民的荣誉感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夏日麦儿黄,芬芳醉故乡。沈家村农民脸上越来越多的自信和喜悦告诉我们:田野上总是充满着希望!


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