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机器人。本报记者 王铮 摄
河南日报记者 孙静
6月2日,郑州市中原科技城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展厅内,一台智能视觉检测设备正在自主工作。接受检测的手机主板一进一出,仅约5秒,主板上微米级的污损点已全部被找出。
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工作效能,相当于9个熟练工拿着20倍的放大镜同时作业。
“这是我们全自主研发生产的智能视觉工作站,目前主要应用于手机主板的缺陷检测。这台设备不仅能帮助企业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精准度也比人工高出20%。”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CEO林杰说。
何为全自主研发?即从最核心的算法、底层技术的研究到每一个关键零部件的设计生产,全部环节需要自己打通。而这家正式运营刚刚2年的公司,正是因其对人工智能底层核心技术出众的研发创新能力而成功“出圈”。
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拥有员工16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他们中有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有“海归”人才,还有多领域技术专家加持,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7岁,博士、硕士占比近50%。
“基于研发团队强大的创新力及攻坚克难能力,我们仅用2年时间就基本打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懈努力,持续走在引领行业迭代升级的最前沿。”林杰介绍,2年时间里,该公司获得授权的知识产权多达214项,其中专利46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其在视觉智能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人机共融、智能精密装配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中原动力白沙生产基地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对生产关节模组的零件进行精心加工打磨。一个只有拳头大的圆柱形关节模组里,光零件就有30多个。如此精密的设备,正因为实现了国产,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研发人员介绍,作为生产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此前国内的同类型关节模组大多依赖进口。通过潜心技术攻关,中原动力成功解决了这一“卡脖子”难题,研发出使用自有技术的关节模组,并已量化生产。而技术的自主化也推动该公司生产的人工智能产品成本大幅降低,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实做好基础研究,聚焦制造、服务、医疗、建筑等不同行业的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林杰介绍。目前我省多家龙头企业已与中原动力达成合作意向,将根据自身产业需求引入相应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