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许昌 “无废之城”照亮美好生活

2022年07月13日07:3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三达人工湿地让污水变清流。乔利峰摄

许昌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牛书培 摄

许昌志愿者开展“无废城市”宣传。牛书培 摄

  □本报记者 王平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烜

  啤酒瓶、建筑垃圾、废弃轮胎等废弃物,经过精心设计,排列组合,变为造型别致的景观装饰元素,有趣生动,寓教于乐……走进许昌市“无废公园”,独特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

  “无废公园”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民生工程,还是许昌市“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的生动实践。

  作为中原城市群唯一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许昌市高位谋划,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探索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新路径,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前不久,在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许昌市作为中西部试点城市代表作了典型发言,“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名扬全国。

  重生之旅——

  “吃”进渣土“吐”建材

  7月10日,在鄢陵城区的棚户区改造拆迁现场,一台挖掘机正趴在渣土堆上,挥舞长臂把大块建筑垃圾,一铲一铲倒入不远处的再生设备内。大块建筑垃圾经过破碎、去除杂质、筛分、输送等工序,直接变成再生骨料。再按比例添加水泥、水、添加剂等辅助材料,进行快速充分搅拌,最终得到再生产品——水稳成品料,可直接用于铺设路基。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许昌市早已实现。生产车间内,建筑垃圾经粉碎、加工,“变身”为规格不同的再生砖。如今,许昌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又取得新突破,河南首套就地“吃”渣土设备的问世意味着建筑垃圾在拆迁现场就可实现“重生”。

  这套“吃”渣土的“大胃王”长度横跨数十米,由黑、白、橘黄三种颜色的设备组成,可随时拆卸转移使用。

  “我们研发的这套设备称为建筑固废就地再生成套设备,能把建筑垃圾吃干榨净。”河南德通固废再生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孟超说,用建筑垃圾还可以做成再生混凝土、再生环保砖、再生干粉砂浆等再生产品。

  孟超介绍,以往建筑垃圾转化利用,需要把建筑垃圾运输到生产车间,在装车卸车、路上运输过程中其实也会带来污染。用了这套可随时拆卸安装的设备,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实现变废为宝,有效避免了在运输过程中,产生道路扬尘、尾气排放等二次污染,真正实现了无废化处置。

  “大胃王”上的振动搅拌设备,背后还隐藏着一项先进技术:在搅拌时,进行每分钟1500次高频振动,使物料进入颤振状态,提高物料匀质性、耐久性。使用这一增效节能技术,可节省水泥5%以上,缩短搅拌时间30%以上。

  许昌市被认定为省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该市每年处理、再利用建筑垃圾450多万吨,建筑垃圾利用率达95%。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巡视员杨铁生在调研许昌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工作后说:“许昌地处中原腹地,但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理念超前,效果明显,他们的路子值得学习和借鉴。”将建筑垃圾“吃干榨净”的“许昌模式”,吸引了北京、广州、武汉等60多个城市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

  美丽蝶变——

  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西瓜皮、橘子皮等垃圾,可以做环保酵素吗?”“过程复杂吗?”在魏都区大同社区,环保志愿者乔军红的环保酵素制作演示刚结束,居民们便纷纷聚拢到她身旁,抛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许昌市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无废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

  目前,全市共配套智能分类回收箱60多套、垃圾分类投放桶10760余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达到389个、覆盖居民达15.73万户,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9%。

  作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重要一环,许昌市静脉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建成投用,年可处理生活垃圾近80万吨,年上网电量1.9亿千瓦时,最大供热能力可达150吨/小时。

  “无废城市”并非没有固体废物产生,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剩菜剩饭、烂菜叶、水果皮……这些让人厌烦的餐厨垃圾其实是很有回收利用价值的资源,能产生沼气,能发电上网,还能制作有机肥料。随着欧绿保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正式开工,许昌的餐厨垃圾变废为宝。

  欧绿保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引进德国先进技术,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利用+沼渣沼液利用”的工艺路线,年处理餐厨垃圾可达3.65万吨。餐厨垃圾经预处理后可分离出绿色无害的油脂类产品,经厌氧发酵后还可产生沼气用以发电或作为燃料,年产沼气可达365万立方米,年二氧化碳减排量5700吨,从而有效提高许昌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在许昌市近郊的庞庄社区,占地150亩的香山公园是市民亲近自然、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谁会想到,这座景色优美的山地公园,原本是一座体积庞大的“垃圾山”。经过历时5年的改造,昔日的“垃圾山”如今成了绿意浓浓的大公园,新增绿化面积5万多平方米。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许昌,像抓经济一样抓绿色发展,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生态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示范引领——

  打造绿色低碳新模式

  从入围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到入选全国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在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家园上,许昌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全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史根治,市长刘涛“领衔”,生态环境、发改、工信、财政等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参加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部门责任清单和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统筹推进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注重产业带动,大力发展“无废经济”。聚焦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向“低污染、高收益”转变,建成超千亿元级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和一批超百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市域内产业集聚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6%。紧盯“双碳”目标,培育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纳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注重废污利用,积极打造“无废产城”。在我省率先出台建筑垃圾管理地方条例,对建筑垃圾分类消纳处置,转化为再生原料或用于复耕填埋、道路修建、公园造景等。在污水处理方面,建设再生水输送工程,污水提标后形成中水,全部用于补充市区河湖水系生态用水、市政杂用水和重点工业用水;在污泥处理方面,推行污泥转移联单制度,中心城区污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注重绿色清洁,加快建设“无废乡村”。开展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专项整治,农膜综合回收率超过96%,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推广种养结合模式,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实现全覆盖,创建省级生态畜牧业示范场16个、美丽牧场2个,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

  注重共建共享,倡树弘扬“无废文化”。编印“无废”科普读本,拍摄《无废如许》公益广告,发布《变废为宝》宣传歌曲,在中心城区建成1处“无废”公园、3处“无废”主题展厅。大力推动绿色出行,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全覆盖,8000辆“小绿”公共自行车遍布城区。打造15分钟休闲健身圈,引导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无废”与“低碳”深度融合。

  史根治表示,许昌将进一步推进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探索建立迈向“无废城市”的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新模式,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无废城市”建设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