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谷飞歌

2022年07月14日06:59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一条大河,奔腾百万年,滋润着中原大地,孕育出中华民族。

  一粒麦子,从西亚传入黄河流域,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扎根,麦香飘越中华上下五千年。

  2022年4月,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出台。

  河南扣响发令枪,在把粮食大省建成粮食强省、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的跑道上闪电起跑。

  黄河右岸,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内,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紧锣密鼓。中原农谷建设前期目标:中国第一,国际影响。

  农谷飞歌,中原农谷必将是一颗新的“黄河明珠”!

  粮安|国之大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从“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到“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从“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到“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总书记对河南粮食生产非常关心,每次来河南考察调研,都要进农村、看农田、访农户、谈农业。

  河南有粮,全国不慌。

  作为全国第一小麦调出大省,河南每年调出600亿斤原粮及加工制成品,够1亿人吃600天。

  “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既是河南的贡献也是河南的奉献。”总书记语重千钧。

  中原农谷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指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现代农业强省的重大行动,是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重大布局,是立足河南省情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基地等“国字号”林立,凸显出中原农谷在国家粮食安全布局中的重要性。

  中原农谷不是空中楼阁,它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以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为引领,整合农业创新资源,促进种业、粮食、食品聚合发展。

  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全球。

  到2035年,中原农谷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全球粮食科技创新高地,将成为国家区域性农业创新核心力量。

  兴农|省之要者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神农”育良种。

  2021年9月23日,在庆祝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省委书记楼阳生为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事关中国人的饭碗,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楼阳生强调,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国内最好种业研发平台,勇于登攀、勇于创新,不断向着种业科技前沿进军,开创种业强省建设新局面,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为让中国的田野里种上更多河南种子,河南不断向种业科技前沿进军。中原农谷建设序幕拉开,好戏连台。

  2022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为中心,规划建设中原农谷。

  4月25日,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中原农谷起跑、加速。

  建设方案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为内核,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从更高水平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5月18日,省神农种业实验室与中国农业大学在线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领域既涉及种业重大科学问题、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培育突破性新品种等科技创新合作,又有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及联合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7月6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分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郑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共享种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全方位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为河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为了促进中原农谷加速建设,我省成立了由省长王凯为组长,副省长武国定、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省长为副组长的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2位厅级干部,阵容之豪华足见其分量之重。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建设中原农谷,聚焦种业这一核心技术,必将为河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粮安天下中原担当的重要举措。

  中国饭碗里一定能更多装河南粮,中国粮也一定会更多用上中国“芯”,这是中国之“要”、河南之“要”。

  突围|农之特者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业是很多产业与供应链的底层材料来源,稳住农业基本盘,就托住了经济底盘。

  正如空气、阳光、纯净的水常常不被重视一样,工业化、城市化、金融化等诸多历史进程中,作为初级产品保障的农业无形中被打上了“土”乃至“落后”的标签。

  河南的地理优势和国家赋予的“粮安”重托,使河南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土里刨食”的历史与现状,尽管河南刨得的“土中之食”让更多的人得以生命延续,也无法改变河南“土而穷”的外部形象,河南一直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关键、最低值也最无奈的最前端。

  如何咸鱼翻身、“土而不穷”,中原农谷就是一个突破口、一把钥匙。

  中国最原始的农业就是“粒食”,谷物的颖果煮熟即可;从“面食”时代至今,“食”之多元、多维,可谓五彩纷呈、琳琅满目。

  尽管饺子、汤圆、方便面、火腿肠等河南粮、肉制品独步天下,但就其附加值而论,依然可视为中端产品,缺乏颠覆性的农业高端、极端农产品。

  中原农谷这把钥匙要开哪一把锁、河南农业要推哪一扇门?

  专家分析说,如果单单把农业视同为磨面、榨油,这种思路注定没有出路。河北的面、山东的油起步早、规模大、影响深远,如果中原农谷将来沿着这个老路走,就是自己把自己置身激烈竞争的境地。

  从农业层面来说,要想汇总大思想、谋取大影响、获得大收益,就必须一步三阶跳跃、蹦起来摘桃子。

  这个桃子是什么?未来食品。

  当“吃饱”彻底成为历史以后,安全、营养、健康已经成了消费者心中的终极目标,针对农业“季节性生产、日常性消费”这个特性,必须站在现实的高台上用系统性思维进行前瞻谋划。

  人造肉、替代蛋白等都是能满足安全、营养、健康这些条件的未来食品,如何汇聚资源、加大研发,甚至运用合成生物学直接托起河南农业产业到产业链的高端,既是中原农谷的“心之远方”,也是中原农谷的现实落点。

  河南农业突围,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已经有了高屋建瓴的运筹,但具体的诸多环节则更是鸿篇巨制,任何一环节,力不迨则事难达。

  有谋亦须有勇!夫战,勇气也!

  增收|民之盼者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

  不少农户都有这样的体会,小麦从种到收,忙活大半年,一亩地收益二三百元,也就是外出务工一天的收入,这还不包括自己的人工成本。若遇自然灾害,可能颗粒无收。

  一组数字耐人寻味:全国粮食总产量排名靠前的两个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是倒数。

  越是产粮大县,“粮财倒挂”越普遍。

  让丰收粮换来更多增收钱,让种粮人有馍吃也有肉吃,是农业大省必做的“压轴题”。

  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中原农谷应时而生,应势而出。

  中原农谷是“谷”,它是“政策洼地”,产生了“水往低处流”的“洼地效应”;中原农谷又不是“谷”,它集聚科技、人才、产业,形成了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它是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金钥匙。

  5倍、10倍、30倍、60倍……原粮加工值从前端梯次升高,中原农谷锚定未来食品,完全可以再造中原的农业辉煌。

  问题是,这样的附加值都产生在二、三产业环节,在资本掌控的二、三产业环节,如何让中原农谷内乃至全河南的种粮农户、土地流转种粮人、土地托管的粮食生产者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中获利呢?

  中原农谷域内乡村也将共生、共存、共享、共富纳入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永久在线,乡村许多沉睡的资源被盘活成了资产;脱贫攻坚过程中,国家巨大的基本建设投入投向农村演变成了集体资产,加之耕地、民宅、坑塘、山林等原来分割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其价值几近天文数字。

  引导农村整合资产,在种粮农民对粮价不具话语权、定价权的前提下,让这些乡村资产入股中原农谷的二、三产业进行分红,应是合理、合情的增收路径。

  无论资本用什么形式下乡,从道义上来讲,都不能与最弱势的农民争利,而应该与他们分利、给他们让利。

  让农民增收是“粮安”的前提,帮农民增收应是各行各业的初心、使命。

  日出黄河霞光璀璨,智慧盈谷生机盎然。

  中原农谷,这是一条创新之谷、开放之谷、绿色之谷、智慧之谷、融合之谷,这更是一条希望之谷、奋斗之谷、增收之谷、振兴之谷,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农谷!

  河南有未来,农谷聆飞歌。

  策划 王泽远 任爱熙

  统筹 王建立 宋朝

  执行 马丙宇

  文字 李相瑞 王旭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