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既是国家治理的支点,也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日常,是国家与民众发生关联的广阔接点。近年来,社区治理的领域不断拓宽,社区治理的任务不断增加,人们对社区工作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在社区工作人员“人少事多”“任务加重”的背景下,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一种选择。
一些地方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了智慧社区建设的经验,给居民带来了便利。由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和升级,简化了居民反映诉求、办事的程序,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深圳市龙岗区探索智慧社区“智能体”建设,建立集应急指挥、跨境运输、作业场点、健康驿站、社区管理、移动处置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疫情防控指挥平台,有效辅助疫情精准防控、处置应急事件、解决民生诉求。成都市郫都区创构“一库三平台N场景”的智慧社区治理体系,推出一个社区数据库、开发“镇街—社区—综合网格三级协同治理平台”,设置了多种服务与治理场景,提升了社区治理精度、效度和温度。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支持社区治理智能化,形成一种更加敏捷、更加高效的智能管理服务系统。
近日,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的目标。智慧社区建设对准的是小社区,却关联着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打造全域性的数字底座,实现“智联社区”。通常情况下,与社区治理相关的部门多达40多个,在社区范围内,众多社会组织、市场组织、事业单位等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他们分别掌握不同的信息、数据、资源。智慧社区的首要基础就是万物互联、信息集成,因而,要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信息实时共享,努力促进现有党政部门政务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一链集成”,实现人、事、物、情、地、组织等数据在社区“一网整合”,社区终端“一屏集合”。
智慧社区建设需要丰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实现“智惠社区”。智慧社区的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居民的需求,要以社区智能平台、云桌面为界面,拓展多样化、差异化的智慧社区应用场景。整个城市大脑或智慧大脑,要从单向的数据收集平台转向以社区为终端的数据传输源,使得社区成为数字“驾驶舱”,促使数据向社区实践场域无缝流转。在此基础上,智慧社区建设要根据不同的主体和任务拓展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为提升办事效率的智慧社区政务场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智慧生活场景、为居民安全服务的智慧应急场景、为居民健康服务的智慧医疗场景、为方便出行的智慧交通场景、为老年人身心健康服务的智慧养老场景等等。
智慧社区建设需要贯通全过程的数字赋能,实现“智能社区”。智慧社区建设既涉及各类主体的数字化协调,也具有撬动共建共治的技术优势,贯穿于其中的是全过程的数字赋能。党政部门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组织协调,对社区问题和需求进行“智能化”分析研判,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型”向“前置型”转变。在场景应用层面,要发挥智慧平台的“捕捉”功能,对社区存在的风险见微知著、提早应对,通过开通社会服务热线、开放居民参与接口、设置社区事务话题,对居民所需、社会问题进行智能识别,更精准地为居民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充分运用智慧平台对社会参与的拉动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发掘热心居民、社会组织,促进居民互助交往、任务认领,调动不同主体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未来的智慧社区建设,就是要导入多维的应用场景,为各类主体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形成数据驱动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模式。
(作者:吴晓林,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