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河南元素”还真不少

2022年07月25日07:17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薛开创

张科

郭卫锋

刘石刚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吕高见 通讯员 耿悟书 滕紫辰 孙钰程 文图

  7月24日14时22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声浪和耀眼夺目的光芒,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承载着问天实验舱,划破天际、直刺苍穹,问天实验舱精准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成功背后,离不开众多航天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筑梦天宫的“河南身影”从现场发回祝福。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其中就有四名来自河南的科技工作者,用他们坚忍不拔、勤劳勇毅的精神特质,扎根海岛、逐梦问天,用他们的力量助力祖国航天事业金“豫”满堂。

  薛开创:让人放心的责任导师

  1989年出生于河南新乡的薛开创是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技术室副主任,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文昌发射场,从事发射场测控系统相关工作,先后参与了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空间站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等海南发射场所有首区发射任务。在此次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中薛开创担任指控总体兼指挥员。

  “开创组长在技术上很能钻。”同事们这样评价他。在设备国产化的大背景下,为了尽早实现自主可控,薛开创自学麒麟系统环境下的编程技术,学习软件协议,研究设备资料,成功自研数据交互软件。面对新形势,发射场对测控设备提出远程化、智能化的新要求,薛开创和同事昼夜攻关,率先实现某型雷达远程执行跟踪任务的先例,创造了远程火箭残骸跟踪新模式。

  薛开创还特别注重对岗位新人的传帮带工作。在担任雷达总体岗位期间,有新上岗人员时,进行设备操作他会特意放缓速度,配合讲解为新人示范,对于一些疑难点,他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岗位学习笔记,着力让新人学懂弄通岗位知识。通过努力,他为分系统培养出多名优秀系统指挥员,成为最让人放心的责任导师。

  问天实验舱进场后,薛开创带领技术室人员进驻发射场区,全力保障任务需求,组织多系统协同演练,设置复杂故障场景提高人员应急能力,以最大努力保证航天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能为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荣耀,不能辜负了全国人民的期望重托。”薛开创骄傲地说。

  张科:演练练足,工作才能信心十足

  张科,1983年11月出生于河南泌阳,是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的一名工程师,在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中负责语音调度工作。

  2007年,大学毕业,怀揣着对航天事业的憧憬与向往,张科毅然踏上开往四川大凉山的火车,前往他逐梦航天的第一站——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2年,为了国家的号召,他又毅然投身到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当中。在文昌,河南人任劳任怨、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张科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2017年,他所在的单位编制调整,成立支援保障大队,张科临危受命,成为第一任队长。张科带着他的团队,从规章制度开始摸索,不分昼夜,没有双休,在极短时间里让大队运转起来,并且他在任的1年里,大队多次获上级的集体表彰。

  在支援保障大队的运转步入正轨后,张科遵从初心回到了技术岗位。他重回通信保障系统,圆满完成问天探火、嫦娥奔月、空间站建造等重大任务通信保障工作,处理排除故障百余次。在问天任务中,为了尽可能降低发生故障的风险并提高整个语音调度系统的应急处突能力,张科带领岗位人员反复开展了十几次应急演练,模拟真实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并开展了针对性训练,积累了丰富经验,提高了应急水平。

  “通信小系统连着航天大事业,一个小问题也许就会给航天事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在任务开始前把故障想足、应急演练练足方能在工作中信心十足!”这是张科每次给新上岗同志说得最多的话,也是他在岗位上一直坚守的标准。

  郭卫锋:发射场里的动画设计师

  在此次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发射全程中,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有一个界面始终占据C位,它就是对火箭飞行态势模拟仿真的三维可视化图像。三维可视化软件能够模拟火箭飞行过程,有助于指挥员更加直观地判断火箭飞行状态,快速做出指挥决策。

  河南周口人郭卫锋是此次发射任务三维可视化软件的维护人员,他深知软件维护容不得一丝马虎,一次失误就极有可能给上级的指挥决策造成误导。每次维护软件,郭卫锋都慎之又慎。此次发射任务模型复杂,郭卫锋和同事认真查阅资料,多次向空间站设计专家请教,反复推演动画展示细节,终于成功完成关键动作展示。

  2012年,郭卫锋大学毕业后,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参与一体化综合指挥显示系统研发工作。郭卫锋边干边学,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1个小时以上,很快就成为团队中的骨干力量。2013年,当时的设备条件不足,郭卫锋所在的项目组只能借用其他单位的公共机房,开展一体化综合指挥显示系统的搭建。最终,郭卫锋和团队其他同志克服外在因素的干扰,完成了软件的部署和测试,并通过了校飞任务的实战检验。

  此次问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对三维可视化软件提出了诸多新标准、新要求。为确保任务的圆满成功,郭卫锋从6月起就进驻到发射场区,开展软件维护测试工作。在任务进行过程中,可视化软件运行流畅、关键飞行动作显示准确。郭卫锋看着大屏幕上的可视化软件,嘴角扬起了微笑。

  刘石刚:科研创新,时刻保持冲锋姿态

  刘石刚,1990年出生的河南商丘人,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文昌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中心计算机组长。

  中心计算机系统是整个发射场的神经中枢,是信息交换和数据汇聚的中心,可以说是整个发射场的大脑。刘石刚刚到发射场就积极跟厂学习设备,并参加中心计算机安装调试、综合校飞,是文昌航天发射场众多“创业者”中的一员。长征五号火箭复飞任务中,他发现了导致中心机无法接收其他设备组播信息的交换机系统bug,并通过升级交换机操作系统解决了问题,保证了任务顺利进行。

  为了提高中心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刘石刚带领团队提出了通过搭建云平台系统的方式达到系统级异构备份的解决方案。那段时间里,他带领团队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待在机房,“5+2”“白加黑”成为常态,说得最多的是“再干一会儿”,心中想的是“再坚持坚持”,为了找到最优解他们也常常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翻阅近百本书,写下万余行代码后,云平台成为现实。

  创新永不止步。今年年初,刘石刚带领的团队又申请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箭遥参数显示系统研究》等3个新项目的研究,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我知道未来的路并不平坦,加班熬夜,与家人聚少离多会成为常态,但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我将义无反顾,时刻保持冲锋姿态!”刘石刚说。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