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出彩河南人丨踏浪逐沙走黄河——中原科技领军人系列报道之五

2022年07月25日07:2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搞科研需要有一定的胆魄,不怕失败,能够把我毕生所学系统运用,无论付出多大艰辛,都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本报记者 刘晓阳

  走进张金良的办公室,有两样东西,与其治黄事业密不可分,让记者印象深刻——

  迎面墙上的一幅字,拓印的是张金良母校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和老校长、水利专家张含英的著名“三问”——“懂么?会么?敢么?”办公桌对面墙上,悬挂着张金良亲手绘制的一张图,密密麻麻标注着黄河流域的各大水工程。

  作为治黄的参与者、建设者、见证者,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设计院)董事长张金良坚守一线37载,以协调黄河水沙关系为突破点,先后担任黄河调水调沙原型试验技术方案和调度负责人,将小浪底拦沙库容用于下游滩区防洪;担任黄河古贤、泾河东庄、南水北调西线等重大工程设计总工程师,促进多项重大工程前期论证或落地实施……

  不尚空谈,一心扎根黄河治理;矢志不渝,半生献给水利事业。保护母亲河,把黄河建设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张金良坚持不懈钻研的课题。

  使命是最好的老师

  1985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黄委工作,张金良就此结下了与黄河的不解之缘。

  从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到黄委防汛办,从在建的东庄水利枢纽到仍处于前期论证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作为一名技术专家,张金良曾亲手打过风钻、参与爆破1万多枚炮,积累了丰富的治黄经验。

  “我比较擅长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多年来,张金良攻克了不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创新破岩机理,自主研发出国际上首台超高压水力耦合破岩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提供技术储备。

  为了深刻认识黄河,张金良也钻研过不少理论问题,在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工作时,为了搞懂黄河小北干流“揭河底”现象的发生机理,张金良翻阅大量资料,并利用周末时间,骑着摩托车频繁到这一河段勘查,最终将流激振动理论运用到河流动力学上,成功推导出“揭河底”的发生条件和破解机理,后来,有科研团队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机理的正确性。

  在2000年读博期间,张金良结合实际工作,巧借水流动力,研究出人工塑造异重流技术要点,这成为后来黄河调水调沙的核心技术之一,才有了如今小浪底调水调沙期间“白龙”“黄龙”同时出库的旷世奇观。

  从超高压水力耦合破岩到人工塑造异重流,除了要运用在校学习的基础力学知识外,还要用到许多跨度很大的专业知识,张金良却能逐一破解难题。

  “使命是最好的老师。”张金良反复提到,“我们这一代人受的教育相对纯粹,兴趣很重要,但兴趣一定要服从国家需要,国家需要我去解决什么问题,我就去钻研学习什么,这让我感到快乐。”

  摸着石头过河

  黄河难治,根在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在黄河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水沙调控体系,是几代治黄人的美好夙愿,也是张金良的使命所系。

  由于出色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2001年,张金良被调任黄委防汛办公室主任,在时任黄委主任李国英的带领下,于2002年开始黄河调水调沙原型试验。

  “那时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照。”在3年原型试验和多年生产运行中,张金良凭借专业知识和钻研精神,首创人工塑造异重流技术和调水调沙三种基本模式,创建滩槽同步塑造技术,消除小浪底库区支流拦门沙坎。

  连续20年的调水调沙,建立了黄河下游786公里的高效输沙通道,使主河槽过流能力由2002年汛前的800立方米/秒提高到现在的接近5000立方米/秒,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2.6米,为黄河下游中常洪水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稳定了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于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我国多沙河流水库泥沙设计运用曾先后经历“蓄水拦沙”和“蓄清排浑”两个阶段。以三门峡水库建设初期为代表的“蓄水拦沙”阶段,水库既保不住库容,又无法实现开发目标。通过改建,三门峡水库探索形成“蓄清排浑”运用方式,支撑了小浪底水库和三峡水库建设,虽然保住了有效库容,但是功效仍发挥不全,牺牲了部分综合利用效益。

  为了满足黄河的高质量发展,延长小浪底拦沙库容的使用寿命,张金良带领团队探索出多沙河流水库“蓄清调浑”理论技术体系,破解了“库区泥沙淤积形态控制难、水沙库容不能互换、径流无法实现年调节”三大技术瓶颈,经过小浪底、三门峡水库运用实践检验,为在建的东庄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心中的理想比现实风景更美

  既要搞科研又要兼顾管理,平日里,张金良尽量把生活简单化,以便节省更多时间用于思考钻研。同时,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凝聚团队力量,朝着更高的科研目标迈进。

  作为国家“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原工程线路方案因调水比例偏高等问题,前期工作曾一度停滞。

  2008年,张金良到黄河设计院工作后,数十次奔赴西线实际勘查,提出新的调水线路下移方案,减小调水比例,降低调水线路高程,避免对三江源的影响,大大推动了西线工程新一轮前期工作进程,预计今年10月向国家发改委提交规划初稿。与此同时,作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核心工程,张金良呕心沥血近20年的古贤水库也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心中的理想比现实风景更美。”持续不断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古贤水库,张金良承担了很大压力,“搞科研需要有一定的胆魄,不怕失败,能够把我毕生所学系统运用,无论付出多大艰辛,都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为其中的一朵浪花,张金良在守护大河安澜的路上,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