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涛
瘦!瘦!瘦!
郏县安良镇段沟村村民程天标牛场的牛,有些瘦得竟然露出了七根肋骨。
7月21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繁殖岗位专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二耀站在牛栏旁,一边用手机拍照记录,一边指出牛群整体偏瘦的问题。
“一天一头牛算下来喂的有四斤料,精料也有,咋还有问题呢?”程天标说。
“你的牛是散养,会发生竞争,强壮的吃得多,弱小的没吃的;喂牛的秸秆尽量要揉丝;还有就是在饲料配方方面可能有些问题,等会我给你找些方法。”王二耀说。
作为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技术顾问团团长,进村入户亲自把具体方法送到农户手中,成为王二耀日常的工作状态。
“养牛是能赚钱的,养好是需要科技的,挣钱是要有经营头脑的。”他说,“同人不同命,有的人就是养不好,我们只能在中间环节尽我们所能帮助养牛户。”
程天标的牛场约有150头母牛,每年能生七八十头小牛,这个数据让王二耀听得直摇头:“老程,你得算算账了,你是不是亏本了?按照道理来说,150头母牛得保证每年至少有140头小牛,否则只能挣点辛苦钱。”
“现在怎么办?”程天标问道。
“配种方面有问题,一步步解决。先给母牛驱虫健胃,我送你一些药,再增加母牛膘情,等到母牛体况恢复后,做一次同期发情。”王二耀回答。
随口就来的方法源自王二耀多年的实践积累。毕业分配工作后,王二耀在公牛站住过两年,每天与牛为伴,从母牛繁育、饲料配制、犊牛喂养到打扫牛粪,喂牛的每一个流程他都格外熟悉。“亲手干过,一点一点积累,我算是个养牛的好手。”他说。
2021年,王二耀从省级队跨进国家队。如何实现国家和省级的对接、如何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给养牛户带来经济收益,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不久前,在李口镇寺杨牛场,王二耀做的母牛同期发情项目取得成功,产犊率大幅度上升。名声在外的实践让程天标更加信服,他决定再在山坡旁边盖两个牛场。
“幸亏有你,我才放心啊,王老师。”程天标说。
“等你喂的牛儿在山坡上到处都是,你再感谢我。”王二耀说,他相信这幅景象不久就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