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军95周年丨河南兵真中

2022年08月02日07:45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7月31日,尉氏县两湖办事处的孩子们在聆听军队退休干部讲述参战保家卫国的故事,近距离感受老一辈军人为国家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李新义摄

  编者按

  他们是中国军人,一腔热血、敢于亮剑、矢志打赢;他们是中原儿女,骨子里刻着质朴、忠诚、责任、担当。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天南海北的“强军精武河南兵”,讲述他们将信念镌刻在陆海空天,用血肉之躯筑起新时代钢铁长城的动人故事。

  刘洋

  破纪录的特种兵

刘洋

  □本报记者 周青莎 本报通讯员 常文明

  参军二十余载,他从一名普通列兵成长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他就是商丘籍现役军人刘洋。

  2001年,怀揣儿时梦想,刘洋如愿穿上了那身橄榄绿。初到新兵连,他却如同《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又黑又瘦,训练成绩总是拖班里的后腿。

  “别人能行,我只要努力肯定也能行!”每天的体能训练,他坚持比别人多练半个小时,跑5公里时他主动负重20公斤装备……新兵结业考核中,他以综合全优的成绩被选入特勤中队。

  为提高射击稳定性和专注度,刘洋每天用针穿大米,手上布满针孔;连续10多个小时涵洞练潜伏。就这样,他把训练弱项变成了强项。他创造的武警部队攀登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他还连续两年获得狙击手集训冠军。

  由于专业素质突出,2006年,他作为第一批武警部队8名特战队员之一,被派往伊拉克担负使馆警卫任务,在硝烟弥漫的伊拉克坚守400多个日夜。

  2013年,刘洋率领“雪豹突击队”代表中国首次参加约旦特种兵“勇士竞赛”。

  这一赛事以考验意志、体能、技能而闻名,被称为“特种兵的奥运会”。“雪豹突击队”是唯一全部命中目标的队伍,而刘洋勇夺5个单项第一,并打破了某课目的赛事纪录。

  优异成绩背后是无数的汗水、血水,刘洋先后4次韧带断裂,肺部组织破裂损伤,身上留下10余道训练伤疤。

  如今,刘洋是武警某学院的一名学员队长。他酷爱钻研军事理论,并总结出一套实用教学法和组训模式,在全总队得到推广。他还先后参与多本反恐实战教材的编写和重大课题研究,他所带学员队10人次荣立一等功,4人次荣立二等功,被武警某学院评为“四铁”先进单位。

  “一个人再强不算强,要让更多的特战队员成为特战精英,共同实现强军梦!”刘洋说。

  关键

  翱翔蓝天的“关键先生”

关键

  □本报记者 王绿扬 本报通讯员 李栋稳 李文奇

  “801可以起飞,注意出航高度。”7月28日,在豫北某军用机场,一架架战机迎着朝阳,在陆军第83集团军某部直升机营飞行副营长、塔台飞行指挥员关键的指挥命令中腾空而起。在掌握战鹰飞行动态和参数的同时,关键不时将一条条指令发送至空中飞行员。

  不惑之年的关键出生在新乡的一个普通家庭。2001年,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成为一名飞行员。

  2008年参加汶川地震救援,是关键从军校毕业后接到的首个重要任务。他回忆道:“震区飞行非常考验技术,救援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好几次险情。正是这次经历,让我下决心苦练内功,尽快成为一名能够独立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优秀机长。”

  面对挑战,关键有股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拼劲。2016年,关键带领机组飞赴西藏执行任务,返航途中,无线电罗盘指示发生故障。短短几十秒,飞机骤降。紧急关头,作为机长的关键没有慌乱。他按照自己在地面练习过上百次的特情处置方法检查并排除了故障,并让副驾驶用备用罗盘和助航设备保持基本航向,最终安全返航。关键说:“升空就是作战,只有地面苦练、空中精飞,才能守一方天空、护一方安宁。”

  从飞行副驾驶到机长,从飞行战斗员到飞行指挥员,一次次临危受命,关键渐渐成了领导和战友眼中的“关键先生”。“不管是日常飞行还是训练演习,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有底。”说起关键,身边的战友无不竖起大拇指。

  21年军旅生涯中,关键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并荣获中部战区优秀共产党员,3700小时的安全飞行和上百个飞行场次的指挥经历,让他在完成各种任务和挑战时都显得游刃有余。如今身为带教的关键有了新目标——把自己的飞行经验倾囊传授给新飞行员,当好“雏鹰换羽”的“关键先生”。

  翟铭铭

  不逊铁汉的“军中花木兰”

翟铭铭

  □本报记者 徐东坡 本报通讯员 侯晖 王兴辉

  “我们是卫生员,也是战斗员,练好战斗本领是基础。”7月3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翟铭铭刚刚海训回来。

  翟铭铭是第72集团军某合成旅勤务保障营卫生连的一名口腔技师。在2021年东部战区陆军“四会”教练员比武竞赛中,她奋勇夺冠,被评为“优秀教练员标兵”,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成为去年全旅唯一获得个人二等功的女兵。

  对一个女兵来说,这份荣誉来之不易。

  生长在王屋山下的翟铭铭对豫剧《花木兰》耳熟能详,她爷爷也曾是一名军人,她从小就有一个从军梦。

  2012年即将大学毕业时,翟铭铭在网上看到了征兵信息,毅然选择投笔从戎,成为卫生连的一名战士。

  然而,她在校时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和卫生兵一点不搭界。入伍后,她放弃周末休息,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训练上,不服输的她不到两个月就熟练掌握了各项技能。没有人知道,这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细致钻研。

  在军营里,她训练考核样样要争第一,有一股“拼命三郎”的韧劲儿。她也很快脱颖而出,2014年,她荣获“优秀士兵”称号,2016年获得“优秀士官”称号,2017年5月又因表现优异被送到陆军军医大学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学习。

  “铭铭身上有一股难得的冲劲儿和钻劲儿,只要认准了方向,就会竭尽全力向前,不管任务多么艰巨。”卫生连指导员许士亮说。

  卫生兵中,女兵是少数,在比武技能竞赛中,女兵的考核标准与男兵相同。普通话不够标准,口令下达不够洪亮,她就每天早起,对着大山练;教案编写不够细致,她就追着教导队队长学习修改方法;军事技能有短板,她就跟着男兵们一起训练,每次都训练到双手磨出水泡……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本领,她勇夺比武冠军。

  “作为愚公故里的儿女,要以愚公移山精神应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翟铭铭说。

  穆文龙

  “红井连”的知心大哥

穆文龙

  □本报记者 王斌 本报通讯员 侯晖 聂海

  训练场上,他是英勇威猛的“拼命三郎”,大比武中,他是业务素养过硬的技术“大咖”,生活中,他则化身知心好大哥,他就是第83集团军某特战旅“红井连”连长穆文龙。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脍炙人口,而“红井连”就是当年跟随毛主席为民挖井的部队之一。多年来,红色传统在连队代代相传,如今,“红井连”的战旗交到了穆文龙手中。

  这名来自开封的硬汉连长曾被评为“四有”标兵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担任连长以来,他坚持“依法带兵、以情带兵”,在他的带领下,全连官兵氛围融洽,战斗力“硬核”,接连取得了集团军建制连考核、水上技能比武、专业科目比武等多个第一。

  “自身要硬,动真感情”是穆文龙的带兵秘诀,训练场上他打响第一枪,伞降场上他第一个出舱,潜水场上他第一个下水,他用实际行动叫响了“看我的、跟我上”,这让战士们从心底里服气。

  他的宿舍白天不关门,晚上不锁门,战士们有什么烦恼,随时可以找他倾诉,他也因此成为大家的知心大哥。

  穆文龙是操作无人机的高手,而他最初接触无人机却很有戏剧性,当时上级要为营里配发中程无人机,营长问他想不想学无人机,有没有信心把无人机学会,他毫不犹豫地说:“飞机不上天,我上天。”由于未接触过无人机,想在短时间内学会复杂的操作系统困难重重,穆文龙也想过放弃,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带着团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学习,最终顺利完成首飞,圆满完成了接装任务。

  这些年,穆文龙将自己掌握的无人机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战士们,先后培养出无人机操作骨干26名,在今年6月的集团军练兵比武活动中,他带领的无人机团队夺得1金2银1铜的佳绩。

  由于表现突出,日前,穆文龙已升任旅侦察科少校参谋,他表示,将继续钻研军事业务,苦练过硬本领,争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余振孺

  用青春热血筑起坚不可摧的界碑

余振孺和边防战士与鲜艳的国旗合影。侯晖 摄

  □本报记者 周晓荷 本报通讯员 侯晖 聂海

  岗巴,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藏语含义是“雪山下最美的村庄”。这片冰峰雪岭平均海拔4800米、含氧量不到内地的50%,西藏军区某边防团“高原戍边模范营”某连政治指导员余振孺和他的战友们,就常年坚守在这个“耸入云霄的战场”。

  1991年10月出生的余振孺是河南平舆县人,2011年考入一所军校,4年后向组织递交了“到一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申请书。

  进藏的第一次驻训就让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排长感受到了高原的“特殊照顾”。“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我还有高原反应,头疼得厉害。”7月29日,余振孺给记者讲述道。倒立憋气抗缺氧、匍匐前进练耐力、冰雪搓澡抗严寒……余振孺靠着对自己的狠劲儿快速适应了环境。

  “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战士们“十次巡逻路,十次十不同”。

  “前几天巡逻,一公里的路我们走了3个小时,在一个陡坡,我脚下一滑,整个人都掉下去了,幸亏裤子挂到了一块石头上。”“有一次下暴风雪,我们迷失了方向,到达营地整整用了16个小时”……

  讲述这些故事时,余振孺语气平静、目光坚定。“指导员做事亲力亲为,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岗巴精神’的传承,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余振孺所在连连长赵伟说。

  2000多天默默坚守、一次次带队巡逻、3万多字的学习笔记……这些见证着余振孺等雪域官兵的铁骨豪情。

  守着“大家”,亏欠“小家”。“有的战友,父母去世时都没能看上最后一眼。但自古忠孝难两全,有国才有家啊!”说起这些,铁血汉子湿了眼眶。

  “每一次我在边境线上宣示主权时,都会从内心感受到作为一名边防战士的责任。”余振孺坚定地说,“守土不让寸土,请党和人民放心!”

  雪域高原上,青春热血筑起了一座座坚不可摧的界碑。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