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看历史发展 河南学者周立刚作品入选“2020年中国历史学五部优秀著作”

2022年08月02日18:0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近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发布《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21)》,评选出2020年度中国历史学十大研究热点、五部优秀著作和十篇(组)优秀论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学者周立刚所著《举箸观史:东周到汉代中原先民食谱研究》入选“2020年中国历史学五部优秀著作”。

为反映中国历史学研究前沿,构建权威、科学、公正的历史学评价体系,引领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自2020年开始推出年度报告《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旨在梳理研究进展、盘点研究热点、评选优秀论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评价《举箸观史:东周到汉代中原先民食谱研究》是近年来将自然科学技术应用于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一部成功专著。

“中国传统的科技考古,往往致力于考古发现的物质遗存结构与成分分析,注重提供相关数据报告。数据报告固然重要,但是考古学研究更重要的是‘透物见人’,探索相关物化载体与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刘庆柱称,“21世纪初,我国已将新的科技考古方法如‘食性分析’(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等用于研究人口流动或文化交流问题。但食物之于社会,绝不仅仅只是与人口流动、文化交流相关,食物的变化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性变化。”

据了解,该书选取的时空框架分别为“东周到汉代”与“中原地区”,这一时空选择,使其食谱研究具有典型学术意义。

就其时间范畴而言,东周至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从王国时代走向中央集权时代的转折期,处于两个时代交汇的阶段。通过研究这一阶段先民食谱变化,可以折射出这一时空下社会历史变化的物质基础因素。如东周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到西汉则兼有小麦和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从早期“南稻北粟”的分布格局到汉代“南稻北麦与粟”新局面的发展变化。一个地区农作物品种的多寡,可以窥见其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该书讨论的中原地区,农作物种类越多,反映该地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越强,农业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汉代食谱中肉食摄入量比东周时期高,反映出中央集权时代农业、养殖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王国时代。

该书揭示的东周至汉代中原先民食谱的结构变化,还折射出随着王国时代结束、秦汉中央集权时代的到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文化交流的增加等,源于西亚的小麦更广泛地被东亚先民接受,尤其是黄河流域先民。小麦在中原地区先民食谱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超越王国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刘庆柱认为,不同时期人类食谱变化研究离不开研究方法的进步。该书首先从考古发现的人骨与动物骨骼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当时的人类食谱,从而得出可信结论。再基于东周至汉代中原地区人类的食谱情况进行考古学、历史学研究,因此该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可信性。该书对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研究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为考古成果的深入阐释提供了借鉴。

编辑:陈梦伊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