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2022年08月02日19: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考验。人类必须寻求解决吃饭问题的新途径,同时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以及核技术等在赋智慧、兴农业、护环境、促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日前发布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饥饿人群数量达到8.28亿,比上年增加了4600万,比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2019年增加了1.5亿。气候变化、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考验。

  与此同时,全球自然资源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农田面源污染等。人类必须寻求解决吃饭问题的新途径,同时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科技与创新无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以及核技术等在赋智慧、兴农业、护环境、促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联合主办的农业大会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的近1000名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加了为期5天的会议。大会旨在交流增强土壤与水管理在助力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分别以视频和现场出席的方式致开幕词。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共同管理的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中心(以下简称联合中心)于1964年成立,一直致力于发挥核技术独特优势,在农作物突变育种、畜牧业生产与动物病害防控、农业害虫以及人类病害传毒媒介综合治理、食品安全以及可持续农业资源利用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开发出了一大批先进技术,通过建立全球技术信息平台以及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将实用技术推广到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造福千千万万的小农户。

  有关专家在大会交流时指出,核技术与同位素技术提供了可持续管理土壤与水资源、从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例如,联合中心支持的生物化肥项目在贝宁成功实施,经济效益显著。大豆单产从每公顷890公斤增加到每公顷1100公斤;总产从2009年的5.7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22万吨,生产效益从660万美元增加至1.0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贝宁大豆产量将达到34万吨,是2009年的6倍。

  在节约用水方面也有成功案例。利用中子探针技术监测土壤水分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跟踪化肥在农作物体内的吸收量,从而节约水肥施用量,达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苏丹的项目减少了70%的灌溉用水,并使农作物增产40%。在尼日利亚,黄瓜生产在减少70%用水量的同时,产量增加了1.5倍。预计该技术可使尼日利亚每公顷灌溉用水从1000立方米减少至400立方米。

  联合中心主任梁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际土壤与水管理助力气候智慧型农业大会的成功举办,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总结科研进展、分享成功经验、发现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从而助力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在生产更多的同时投入更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更高程度和更高水平地造福人类,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翁东辉

编辑:张龙(大)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