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实干奋进,勇闯跨越式发展之路

2022年08月04日13:36

来源:新华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为云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践行新发展理念,实干奋进,迈出高质量发展坚定步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中说:“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2014年4月,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我国独龙族主要聚居地——独龙江乡告别每年有半年与世隔绝的历史。家家住安居房,户户有新产业,全乡85%的家庭购置小汽车。种草果、养独龙鸡、开农家乐……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独龙族汉子和晓永说:“我们还要加油干,未来的生活会更好!”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63万人,占全省三分之一。独龙江乡巨变是10年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落实精准方略,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构建大扶贫格局,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50万人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脱贫任务后,云南努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拼版照片:上图是云南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一景(2016年11月25日摄);下图是搬迁到怒江边的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村(2019年6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云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有11个州市、8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更加牢固。

  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发生巨变,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现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走向开放、包容、发展的新生活,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以往不知做生意为何物,到现在能通过电商把产品卖到全国。

  脱贫群众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一蔬菜冷链企业分拣蔬菜(2022年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5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民族地区行政村100%通硬化路、4G网络宽带全覆盖……现代生活方式已进入广大民族地区。“我们一家25口人,有5个民族,亲人们四代同堂,和谐相处,幸福快乐。”迪庆藏族自治州76岁的藏族老人和万春说,“像我们家一样有多个民族的家庭有很多,大家过上了过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大象医生保明伟带着大象进行野化训练(2022年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2021年,一群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最终在人们悉心照料下平安回归原栖息地。今年初,西双版纳野象谷大象医生保明伟发现,活动在野象谷的4个象群有了6头新生小象。截至2021年底,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为360头左右,比2018年调查时的293头增长60多头。

  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亚洲象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等地。云南省林草局负责人说,野象数量恢复增长,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

  云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

  游客在云南省建水县乘坐米轨小火车来到乡会桥站游览(2022年7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天更蓝了。云南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小锅炉淘汰任务,提前淘汰近15万辆黄标车,全省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8%以上。

  水更清了。“滇池水质越来越好了。”这是许多昆明市民的感受。与2012年相比,2021年滇池草海、外海以及星云湖均实现脱劣。云南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89.6%,10年提升了34.5个百分点。实现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六大水系出省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

  地更绿了。云南全面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全省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90%和100%,连续4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全省森林面积达3.7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5.04%、森林蓄积量达20.67亿立方米,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云南全省90%的重要生态系统、80%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茶农在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采茶(2022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云南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崛起、文旅产业绿色升级。“十三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56%,碳排放强度降低24.72%。绿色能源跃居云南第一支柱产业。

  努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

  满载30个标准集装箱的中老铁路新年首趟国际货物列车(前)从昆明开往老挝万象(2022年1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在中国和东盟之间构建起一条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截至今年7月31日,已发送旅客545万人次、货物595万吨。

  “我们通过中老铁路发送的各类货物总值已逾4.3亿元。”云南中唯仓储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中老铁路吞吐量大,高效便捷,是跨境贸易的“黄金通道”。

  云南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统揽对外开放工作,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持续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46项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

  这是2021年通车的云南三清高速一景(2022年1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10年来,云南“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持续完善,“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是2012年的3.4倍,中越、中老、中缅国际大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云南与南亚东南亚通航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中缅油气管道投产运营,建成13条跨境电力联网通道,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作用凸显。

  复兴号列车通过大瑞铁路大保段澜沧江特大桥,红色桥梁为中缅油气管道桥,下方为霁虹桥,呈现三桥并跨澜沧江景观(2022年7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瑞丽是中缅进出口商品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陆路口岸。2012年,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挂牌。2012年至2020年,瑞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2.87亿美元增长至114.26亿美元,年均增长22.3%。

  建设辐射中心,增强自身辐射能力是基础。10年来,云南奋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等取得显著进步。从2012年到2021年,云南经济总量从1.1万亿元增长到2.71万亿元。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努力描绘更加美好的多彩画卷。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