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韩慧敏
□本报记者 张笑闻
“焦裕禄和工人们在洛矿车间钻研两个多月,克服设备不全、原材料和零部件奇缺等困难,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这个故事太好了,一定得讲给学生听。”8月15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师韩慧敏告诉记者。
虽然离开学还有一些时日,韩慧敏已经开始精心准备开学“第一课”——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厂的故事。
今年6月,韩慧敏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参加研修。在兰考县展览馆,当听到在洛矿研发提升机过程中,有个整铸齿轮加工过不了关,焦裕禄两天两夜守在滚齿机旁,细心计算装卡方法、滚齿周期、吃刀数量、辅助时间,和工人一起研究改进工艺,最终攻克难关的故事,韩慧敏很有感触,“时代在变,生产技术在变,但焦裕禄不服输不怕苦的钻研精神却历久弥新,这正是我要学习并传递给学生的。”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工作在企业车间的生产一线。如何让职业教育和现代化生产相适应,培养同学们的工匠精神,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是韩慧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焦裕禄在洛矿时常说:“没有办法,就到群众中去。”受此启发,韩慧敏利用课余时间跑到基层社区挖掘防汛救灾、疫情防控中党员的先进事迹,采集车间里的火热故事……如今,她把课堂搬到了生产车间,少了些照本宣科,多了些生动故事,用自己的感悟和学习心得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焦裕禄,以往课堂上的“独角戏”变成了师生的“大合唱”。这种新颖的思政课方式在学生中颇受欢迎。
“思政课不仅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韩慧敏说,用这些生动的故事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焦裕禄精神,达到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
“在兰考时,走一走焦书记走过的路、听一听他的事迹、见一见对他念念不忘的老乡,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焦书记的一生是一本鲜活的思政教材,在他的身上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韩慧敏说,“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我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上好车间里的思政课,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