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店铺仍无法营业,李孟华在小区栅栏旁为顾客剪发。
李孟华和他的顾客们合影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孙凯杰 文 受访者供图
对于住在上海的很多外国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最大的难处就是语言关。而理发又是一件偶然性极大、结果不确定又不可逆的事情。李孟华的出现,正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沪外国人的圈子不小,但其中的交流十分频繁,在他们的圈子里,早就已经把李孟华看作了朋友,而这家小小的工作室,也更多地成为他们聚会的地点。
不只是理发
他渐渐成为在沪外国人的“港湾”
住在上海金山区的Hannah是一名外教,自从来过“Martin&Jin”之后,她再也没有换过理发师,即便她每次到这里理发,单程都需要超过1小时。
来自英国的Amber在回家的路上会经过工作室,她几乎每天都要过来和李孟华打个招呼。甚至遇到车祸受了伤,她第一个联系的人不是父母、同学,而是通讯录里的那个“Martin”。
尽管蜗居在4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但李孟华所拥有的幸福感却是以往不可比拟的。他从不担心没有生意:一年365天,店里的预约最少都排到了半个月后。在工作之余,李孟华经常受邀参加这些外国朋友的聚会,他早已跳脱了理发师的身份,成为在沪外国人圈子中的一个“老熟人”。
在上海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不少人每天忙于抢菜,物资纷纷告紧,李孟华也不例外。窘境之下,他向一位在德国进口超市工作的顾客求助,问能不能在他那里买点菜。没想到,这位顾客不但没收他的钱,还在几天后寄来了整整四大袋食物,里面有水果、包子、比萨、牛奶,这让李孟华非常感激,要知道,在当时的上海,拥有这些食物,就是一种人人羡慕的境地。
5月份时,上海的本土疫情有所减缓,虽然仍然没法开店,但是大家可以迈出家门了,一些苦等已久的顾客尝试问他:“能不能到街上帮我们剪发?”李孟华想了想,转头就拿起工具,与合伙人和几个店员一起,在上海的马路牙子上摆起了摊。
来自南非的Elsa幸运地成了他们的街边“第一剪”。久违的重逢,大家都很高兴,不停地拍照留念。
在街边剪发、加入志愿者队伍……李孟华一边尽自己所能地工作,一边等到了上海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
众筹很美好
但他们目前只能寄人篱下
德国小伙Arthur是第一个发起众筹行动的顾客。“我们只是想做一点小小的贡献。”Arthur向李孟华说。李孟华不愿收,顾客们就说“我们就当做预付下次的理发费用吧”。最终,80多个顾客一共捐助了5万多元。
李孟华觉得不可思议,他说,自己十几岁就在外漂泊,好人坏人都见过,像这样的事情,他觉得只有父母才能做得出来。“他们不是借我的啊,是把钱直接就给我了。”在李孟华看来,这些顾客的热情更让自己不能倒下,除了要继续努力工作外,如果这些顾客在上海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也会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
虽然众筹的故事很美好,但更为现实的是,5万元并不足够让他们重新开一家店。现在,李孟华带着合伙人和其他店员,暂时入驻了一家朋友的理发店,自己除了赚取酬劳外,还有一定的客户抽成:只要是冲着“Martin&Jin”的牌子到店的客户,李孟华他们都有定额的提成。在东山再起之前,寄人篱下,是他们不可避免的暂时主题。
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李孟华的影响,除了店铺经营受损外,还有不断增加的客户流失。这些客户并不是流向了其他店,而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中国。
根据他们的预估,这两年来,接近一半的顾客都离开了,在这其中,不乏认识很多很多年的老友。延续多年的友谊说斩就要斩掉,而且很大可能,是这辈子都不会再见了,这让李孟华难以释怀。
“众筹”活动后
对未来还是有一定的信心
这次“众筹”的活动,让李孟华陆陆续续接受了十几家国内外媒体的采访,他的故事也触动到了许多人。令李孟华高兴的是,上海一个园区的负责人看到报道后,主动联系李孟华,询问他能不能之后到他那里开店,不仅房租能够减免一些,还能帮他们找一个真正的店面。
在交谈中,这位负责人说,看到这个新闻,他觉得非常感动,“看到那么多外国人支持你,我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支持你们,而且我这边也有这个园区,有这个能力,也能够尽力帮你找一个店面”。
开心之余,李孟华觉得现在最需要做的,还是瞄准当下:“不能让这些顾客失望,更不能让父母失望吧。”自己开店2年多,从开始的一地鸡毛,到现在已经有了非常稳定的顾客群体,李孟华说,他对未来还是有一定的信心的。不过,以后会更注重一些预警和保底的措施,如果再遇到闭店封控,起码他们自己能够有一点准备。
现在,老顾客终于可以找到他们剪发、聊天、聚会,尽管地方变了,但他们依然相信,大家心中那个最温馨的“Mar-tin&Jin”,会在不久后的某一天重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