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盈:试着用话剧与老舍对话

2022年08月20日07:23

来源:北京日报

  《我这半辈子》六年间几经修改,人艺实验剧场演出刚落幕

  黄盈:试着用话剧与老舍对话

  本报记者 李俐

  “灶王爷在这一天上了天,我在这一天落了地。”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以北京底层旗人舒常顺在小年夜的出生为开篇,讲述了他纷乱跌宕又平凡的前半生故事,这也是黄盈第一次执笔并执导与老舍有关的故事。该剧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资助项目,同时也是北京人艺建院七十周年原创邀约单元剧目,日前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上演。

《我这半辈子》剧照。 董弘川 摄

  改编自老舍一系列文学作品

  《我这半辈子》改编自老舍一系列自传性质文学作品,以常顺为主角,从他出生之日的奇妙跌宕,一直讲述到而立之后的起伏,期间交错着他在北平和伦敦之间的往返,也把他笔下的原型摘取回现实生活中,最终落幕在其半生的节点之上。

  这部剧,身为编剧、导演的黄盈创作了6年之久。“《我这半辈子》讲的是常顺在前半辈子经历了穷苦坎坷的童年和迷茫的青年时期,最终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故事,我们参考了《正红旗下》《宗月大师》《二马》等文章,力图做一次让大家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的、跟老舍先生相关的改编。”在他看来,这“半辈子”既与老舍的生平有关,又不完全是老舍生平的复原,“这不是一部传记戏剧,主要是在老舍先生文字基础上做的一个原创,在这个‘既是又不是’的改编过程中,也是我和所有编剧对老舍的生平和作品做研究的一个过程。”

  为此,黄盈重读和精读了老舍的众多小说、散文、戏剧甚至相声作品,对老舍也有了新的认知:“他的风格绝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单一,反而是非常多变和参差的,而且他的写作技巧确实高超,加之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多,他对这些具体的人又都抱持着善意和平等。我觉得他这辈子的创作最牛的就是,脚没离开过地。”

  希望观众从中找到成长的力量

  《我这半辈子》在六年间几经修改,在结构和内容上都经历了数度推翻和重新铺陈,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老舍在伦敦工作、生活期间经历的截取和选择。“那段经历的史料是比较缺失的,但是在《二马》这部著作里,有很多老舍的朋友和他自己亲身经历或想象的故事,也包含了很多他的真知灼见。”在数次阅读《二马》的过程中,黄盈寻觅到了老舍文学与人格的重要特质之一。“他写出了伦敦和北平两座城市,在精神上的某种共通——非要总结的话,那是一种人性里骄傲的体现。”

  众所周知,老舍的经典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多创作于他的后半生,而话剧《我这半辈子》却聚焦于老舍的前半生。对此,黄盈解读:“恰恰是因为我们看了他后半生那么多精彩而成熟的著作,让我觉得更应该看看文豪是怎么变成文豪的。其实文豪的成长过程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升级打怪’或有很多奇遇,他就跟我们普通人的很多经历是一样的,也是在慢慢的搜寻中找到了人生的目标,然后开始写作。”

  他希望,这种青年人共通的成长经历能让百年前的老舍与今天的观众找到一种接轨的方式,“当观众走出剧场的时候,如果能再回看一下这些经典,可能会为大家今天的成长找到力量。”黄盈此前导演过不少京味儿话剧,此次创排《我这半辈子》也是他第一次试着通过作品与老舍先生做一次对话,“试着再让自己重新成长一下”。

  人艺实验剧场变冰雪北平城

  因为这部剧,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第一次被一片“冰天雪地”的氛围所笼罩,这是舞美设计李彪与黄盈共同商议、创造出来的一个旧的北平印象。坐在三面观众席前排的观众,甚至会留意到积雪会一直绵延到自己的脚底下和身边。这种半沉浸式的设计让观众可以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主人公命运辛酸的氛围。

  “常顺这个人物是小年夜诞生的,而北京的小年夜是往往会有冰雪覆盖的。在故事当中,常顺的母亲靠着给人家浆洗衣服养家,所以舞台上也设计了一汪水,表达这种意向。”黄盈表示,“其实老舍是一个穷苦少年,在变成文豪之前他这种坚韧不屈的经历,都蕴含在了冰冷的舞美氛围之中。”

  在《我这半辈子》的结尾,黄盈虚构了一场常顺与父亲的相见——在现实中,老舍的父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对父亲的记忆近乎空白。这场戏里的相见发生在老舍病重的梦中,他们相识、谈话。再度告别前,父亲对他说:“下一次我见到你的时候,希望你不要这样面有愧色。”这也是黄盈想要通过《我这半辈子》传递的一份观念:“我觉得人人都有一个终点,你永远无法预料自己是怎么结束的,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当终点到来的时候,我们能做到‘不会面有愧色’地走过去。”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