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神器”智慧应“烤”,人工增雨……河南各地掀起抗旱保秋高潮

2022年08月25日14:1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7月下旬以来,全省持续高温少雨,农业旱情不断蔓延,呈现有效降雨少、土壤失墒快、面积逐步扩大、程度逐渐加深的趋势。据最新农情调度,目前全省秋作物受旱面积996万亩,主要集中在豫南、豫西南和豫中地区。

安排专人维修农田灌溉机井、开闸放水、科技“神器”智慧应“烤”、人工增雨抗旱、抗旱志愿服务队……当前,正值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抗灾减损的窗口期,河南掀起抗旱保秋高潮,平顶山、南阳、信阳等地多渠道抗旱保秋收。

郏县平行行走式水肥药一体喷灌机正在作业

坐标:平顶山

喷灌“神器”智慧应“烤”

“近一段时间天气非常干旱,我种的这一百多亩大豆正处于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需要经常浇水。这新上的行走式喷灌一体机,既省时省力还省人工,真是给我帮了大忙,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种植大户刘华权高兴地说。

8月20日上午,在郏县薛店镇使郎庙村南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酷热的阳光下,一台平行行走式水肥药一体喷灌机正在作业,密集的水雾均匀地喷洒在大豆上,映衬得农作物更加生机勃勃。

据了解,这款大型农用水肥一体全自动化灌溉“神器”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控制面积大、适应性强等优点,与地面灌溉相比可省工90%以上,与其他喷灌机相比可省工25%到75%,能昼夜自动喷灌,一人在中心控制室就可同时操作8到12台喷灌机,工作效率很高。

“红马甲”活跃在田间

8月22日下午,郏县薛店镇第三抗旱志愿服务队队长赵俊杰带领李海杰等4名志愿者,帮助狮子口村76岁独居老人王海君灌溉了3亩玉米。看着喝饱了水的玉米,原本心急如焚的老人终于心情平复了。

据了解,该镇组织广大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保苗稳产。截至22日16点,全镇已有1270余名志愿者参与抗旱,维修维护水泵等设备92台,检修电力线路1.2万余米,疏通铺设抗旱沟渠、管道2.75公里,完成灌溉面积4.9万余亩。

南阳镇平县赵湾水库放水

坐标:南阳

开闸送水到地头

“水库放水了,我立马就把下面的渠道疏通一下,很快就浇上了,你看前边浇过的庄稼颜色都变过来了。”近日,在镇平县石佛寺镇大仵营村,种粮大户李广鹏笑着说。

应对高温天气,镇平县赵湾水库运行服务中心高度重视,深入田间地头和渠段,查堵点、破难题,为群众抗旱用水送上最优质的服务。灌区放水前,在开展拉网式排查的基础上,再次对供水渠道进行了检查,确保渠道供水安全。放水中,采取满负荷配水的办法,实行干渠流量包段、支渠水量包片,人领水走,送水到田间地头,并指导群众合理安排灌溉,确保灌区均衡受益。对不能自流的地块,鼓励群众利用灌排水系统,采用机械提水的办法,投入抗旱灌溉中。截至8月23日,水库已放水566万方,浇地灌溉面积3万余亩,整个抗旱保秋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小机井”抗“大旱”    

“轰隆隆,轰隆隆……”8月21日一大早,在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吴集村的打井用水施工现场,打井机正在轰鸣,工人们正头顶烈日、脚踏热浪,马不停蹄地施工。紧锣密鼓作业24小时,一口60米深的水井,喷涌出第一股甘泉。

面对旱情,该镇以吴集村为代表的各村“两委”,积极应对,邀请专业打井队到田间地头进行勘察,确定点位,打井抗旱。打井作业,由“两委”出大头资金,村民筹集部分资金。通过打井抽水灌溉,切实发挥“小机井”的“抗大旱”作用,切实解决农田“用水难”的问题。

   

信阳平桥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坐标:信阳    

人工增雨改善土壤墒情    

近日,信阳平桥区气象局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在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作业点采用牵引式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装置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全区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大到暴雨。

目前,人工增雨方法主要是针对目标云系,选择合适时机,通过火箭或高炮等向云中播撒碘化银、干冰和盐粉等催化剂,起到人工增雨的作用。此次降雨缓解了前期的高温,次日最高气温较前期下降8~9℃,改善了土壤墒情,全区中到重度干旱面积减少,对玉米、水稻、大豆等夏播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水分。

高标准农田建设保丰收    

“我们村一共打了27眼机井,能浇2000多亩地,刷卡浇地,出水口还能360度旋转,这边地浇完,旋转一下就能浇另一边的地,别提有多方便了!”清澈的水流从机井里汩汩流出,看着眼前正在被浇灌的稻田,信阳市淮滨县赵集镇廖庄村村民李金涛喜笑颜开。

这些成效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功实施,据悉,2021年以来,淮滨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指导思想,依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先后投资3.05亿元,因地制宜,主要进行了水、田、林、路、桥、渠、井、电灌站等综合治理,将中低产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

据了解,淮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赵集镇、防胡镇、张里乡、固城乡4个乡镇47个行政村及项目区内农场、林场等,建设规模20万亩,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全面提升了高标准农田地力水平及土壤治理能力。(臧小景)


   

编辑:张馨予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