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君
日前,在中共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近年来河南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也同时发布,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这是很大的鼓舞”“为河南省的科学家们点赞!”“让国人重新认识河南”……网友们的留言,跃动着掩饰不住的振奋与期盼。
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全球专利的1.1类治疗新冠肺炎小分子口服特效药——阿兹夫定获批上市;“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项目亩产超过700公斤,解决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普遍低于普通高产品种的难题;“钎料无害化与高效钎焊技术及应用”项目,解决了传统钎焊制造中长期存在的能耗高、效率低及可靠性差等技术难题……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代表了河南科技创新的先进水平,刷新着河南创新发展的新锐形象,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工业大省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在记录河南奋进脚步的同时,也传递着丰富的发展信号。
彰显了河南科研攻坚、矢志创新的现代形象。估计很多河南老乡都会对一种外界的固有认知耿耿于怀——外地人的言谈中,往往刻板地认为河南仅是“农业大省”。说起产业,也往往局限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从生物制药到芯片产业,从工程技术到信息技术,涵盖众多新技术、新业态,涉及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彰显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密度”和“创新浓度”,相关技术和产业项目也相当“高大上”。即便是在传统的粮食生产和畜牧业领域,“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和“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项目,也以育种和基因方面的尖端技术,彰显了传统行业的科技感和前沿性。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高标准建设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河南短期内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创新河南”已成为响亮的发展标识。如今一口气发布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直接将河南与“科研”“创新”“技术攻关”“大国重器”等尖端意象和前沿概念高度捆绑,河南的现代气息和新锐形象喷薄而出。
展示了河南提质增效、争先进位的奋进态势。综观发布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自修复纳米润滑抗磨损材料”项目开发了纳米润滑油脂配伍技术,“冶金功能耐火材料关键服役性能协同提升技术及在精炼连铸中的应用”项目研制出了四类新型冶金功能耐火材料,“钎料无害化与高效钎焊技术及应用”项目服务保障了载人航天、西电东送等国家重大工程……这些重大战略性技术研发成果,要么在降低能耗、提升效率上有大突破,要么在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上有大贡献,对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力显而易见。
“含新量”提升“含金量”。去年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今年前7个月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20.8亿元、增长145.6%,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24%、12%,盾构、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流感疫苗等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的加速度带来的必然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地区生产总值今年有把握超过6万亿元、“力争到2022年年底全省市场主体规模达到1000万户”“‘十四五’研发经费年均增速由12%调整为17%”“预计2022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万家”……持续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扎堆涌现的奋进态势,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
凸显了河南人敢想敢干、能挑大梁的责任担当。笔者前几日在新乡县采访,遇到前去察看试验田的著名小麦专家茹振钢教授,他动情地说,河南之所以能培育一个又一个高产小麦品种,小麦的亩产能芝麻开花节节高,就是因为河南人不守旧,敢想敢干、敢实现、敢否定自己,因为河南人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善于集成。河南取得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也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这一点。
综观这次发布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不管是突破性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平板显示用高性能ITO靶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还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的“光网络用光分路器芯片及阵列波导光栅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不管是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还是国际首个鸡泛基因组,都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突破性,都凸显了河南人敢想敢干敢实现的精神特质,彰显了河南人敢为人先、能干大事的责任担当。
一亿左右的人口规模、全国第五的经济总量、全国第五中部第一的市场主体数量,赋予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济大省必须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这次发布的河南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则显示出河南人能干大事也能干成大事的能力水平,昭示着河南科创的无限潜力,也传递着河南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周末驱车路过郑州北龙湖畔的中原科技城建设工地,嵩山实验室的楼群已然耸立,马路对面的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正在加速建设。中原科技城未来的模样引人期待、令人憧憬,一如河南的创新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