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味”宝贝“定居”博物馆

2022年09月16日10:36

来源:陕西日报

  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红岩村,一座大院,藏着杨维耀的近2万件宝贝。一把锄头、一辆土车、一台织布机、一个麻袋……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还沾着泥巴带着土,却能勾起人们浓郁的乡愁。

  这座大院就是铜川市耀州区红岩社区博物馆,是省文物局命名的全省第二批社区博物馆之一。

  搞养殖、开商场……一路打拼,红岩社区博物馆馆长杨维耀为何会突发奇想,回乡打造这样一座博物馆?

  他回答:“我在农村长大,我在这些具有农耕特色的生活用具和农具中,嗅到了民族历史,看到了祖辈们在黄土地上生活、耕作的场景。”

  此间有厚重乡愁

  “那是竹编手提笼,我家之前就有,现在找不着了。真怀念这些东西啊,现在的娃娃们都没见过。”9月1日,在红岩社区博物馆农耕文化展厅,58岁的红岩村村民张会娥驻足参观,她能认出很多老物件。

  这些在土里“摸爬滚打”过的老物件,离开了熟悉的田园,“住”进了博物馆,让人们触摸、感受、思考农耕文化。

  当地群众走进去看,会惊叹于“变化”:在四季流转中,自己双手曾紧握过的农具,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进入他们的视野,亲切又奇妙。

  博物馆除了农耕文化展厅,还有复建的古法压榨老油坊、老砖瓦铺、铁匠铺、木工铺,展示民间刺绣老艺人作品的“锦绣前程”展厅,演示传统土法织布、纺线的“纺染纺绣”展厅,展示男耕女织场景的“五谷丰登”长廊,展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的“衣食无忧”展厅等。

  传统的乡土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厚重、璀璨的农耕文化,杨维耀想尽己所能,在故乡打造出传承农耕文化的一方天地。

  铜川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任和平说:“这些东西的价值绝不在于当下的商业价值,而在于深厚的潜在价值。它们饱含着劳动者的杰出智慧和艺术天分,流传和保存不易,对子孙后代有极大意义。”

  一家人的坚持

  杨维耀,从乡间长大的孩子,后来走出乡村经商,靠双手积累了财富,在城里安了家。但不管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他放不下的记忆和牵挂。

  放牛、锄草、犁地……这份儿时记忆留在锄头、镰刀等实体上,演变成了他近乎狂热的收藏欲。“尽管有些生产生活用品已经被淘汰了,但它们充满了智慧。我千方百计要把物件留下来。”杨维耀说。

  收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杨维耀习以为常。“有些物件过大,难以运输,运输路上车辆也出过问题。为了收购一件物品,上门跑五六次是常事。”他说。

  不知不觉,博物馆收藏的老物件越来越多,原有的仓库不够用了。找场地,谈租金,想方设法解决资金难题,搬运物品,打扫卫生,布置展厅……杨维耀为这座博物馆操碎了心。

  这是属于杨维耀的坚持。妻子嘴上埋怨丈夫的折腾,却也被其执念所打动,默默支持,陪他一起照看博物馆。儿子不理解父亲的坚持,可是,当父亲有需要时,一个电话打过去,儿子便把事情揽下。

  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

  今年七夕,杨维耀在红岩社区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非遗展示活动。活动上,娃娃们簇拥着大人,看他们做“娃娃馍”。

  如今,红岩社区博物馆不仅是一处展示和保护优秀农耕文化的天地,也是弘扬乡村文化特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乐园。

  “去年,西安美术学院、长安大学等学校的师生共计35批次前来参观研学。今年已有40余批次的团队前来参观研学,以中小学生为主。”杨维耀介绍,“源源不断的游客,也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

  通过小石磨研磨小麦,了解石磨面粉的制作过程;通过比赛,让孩子们体验传统的运输工具——独轮车;剥玉米,种蔬菜,让孩子们学会珍惜粮食;为孩子们提供木匠使用的工具,让他们学习木匠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每一件物品都散发着泥土气息,充满了人文温度。对下一代进行传承教育,让他们抚摸和追怀历史,需要这些事物。”任和平说,“我参与过很多非遗的整理和研究,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却又很急迫。每每看到有些东西流失和损坏,我的心都在痛。当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红岩社区博物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提升其长远价值,需要再规划,增强展厅的表现力。“由于场地、资金有限,还有很多物件没有陈列出来。我打算边展览边布置其他展厅,成熟一个,开放一个,努力扩大红岩社区博物馆的影响力。”杨维耀说。

编辑:张龙(大)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