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资料照片)。
玉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戈(资料照片)。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本报讯(记者 陈茁 张体义 温小娟)9月16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北京发布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新成果。经过进一步探索,二里头夏代都城有了新发现,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形成多网格式宏大格局,确立了都邑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或为“里坊制”城市布局的雏形,为研究早期国家都城制度提供重要依据。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地处洛阳盆地中部、古伊洛河北岸台地上,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间,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十三五’以来,在聚落考古理念的指导下,考古工作逐步揭开了二里头遗址的多网格式布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说,“在此基础上,2021年以来陆续发掘了多处城市道路和道路两侧夯土墙,包括宫城北侧道路上的门道、宫城西部围墙,并发现宫城西侧道路夯土墙向北延伸200余米,据此推测已知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
赵海涛认为,二里头遗址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除宫殿区、作坊区以外的多个区域外侧以围墙间隔、防护,而且历年在其中多个网格内发现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每个网格应属不同人群,表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二里头遗址北缘中部首次发现较为丰富的制陶遗存,出土陶窑、存泥坑、泥坯、烧土、炉渣、变形陶器、大量碎陶片以及陶垫、修整工具等,包含了制陶工艺的多个阶段。宫城西南角发现了面积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出土大量骨、角质遗物,其中部分存在砸击、切割、磨制的痕迹,表现了骨角器加工的各个环节。在遗址西北部发现可能与漆器加工有关的遗存。发掘出土800多片外表、断茬带有红漆的陶片,其中仅一个灰坑就出土了600多片,可能为盛装漆液容器。此次发掘虽未发现直接的制漆遗迹,但发现的带漆陶片数量为以往历年发掘出土带漆陶片总量的近20倍,实属罕见,提示周边可能存在制漆作坊,或是探索制漆作坊的重要区域。制陶和骨角器加工遗址是二里头遗址手工业考古的重要突破。
赵海涛介绍,祭祀区以西,发现有大型二里头文化居址,居址院落内出土有铜、玉礼器的高规格墓葬。
出席“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的专家认为,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了多网格式的结构布局,为研究夏朝的规划思想、礼仪制度、统治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探讨早期国家都城制度、手工业与社会经济、礼仪与丧葬制度等问题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