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增长引擎 “带头大哥”咋突破

2022年09月19日07:41

来源:河南商报

对我省来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发挥着经济增长引擎的核心作用资料图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来袭,14个占据全国经济总量近1/3的特大型城市如何勇挑大梁,锻造稳增长促发展的主引擎?9月17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顶端新闻联合举办第五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大咖云集,观点纷呈,为特大型城市在稳住全国经济大盘中建言献策。

  稳住经济基本盘,特大型城市应在关键指标上担起重任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州师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陈耀

  特大型城市主要是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按照“七普”的人口统计共有21个,其中超大城市7个,特大城市14个。特大型城市的常住人口合计将近3个亿,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0.8%)。从经济上来看,2021年特大型城市经济总量(GDP)共计33.35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29.2%。按照今年上半年的统计,这21个特大型城市GDP占全国的份额,提升到31.95%,在全国差不多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人口占五分之一,经济占三分之一,可见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

  陈耀认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特大型城市面临的困难和冲击所造成的后果影响更大。从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的下行变化看,近一半的特大型城市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有国际市场订单减少、大宗原材料价格高涨等外部环境影响;经济活力不足持续蔓延等区域内部因素影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因素。

  为了稳住经济的基本盘,中央提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主要针对的是经济总量比较大的省区,如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等。而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的特大型城市更应当积极作为,主动担当起“顶梁柱”“压舱石”的重任。

  关键指标最基本的是两项,一个是经济增速不能低于全国和所在地区的平均水平,否则就很难稳住经济基本盘。从经济学来看,特大型城市它的总量和底盘已经很大,要求其增速保持很高不现实,但增速也不能太低,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低于全国和省区的平均水平。另一个是经济的份额不能低于人口的份额。特大型城市主要是根据人口规模来划分的,现在大概是三种情况,经济份额即经济总量占所在省或全国的份额高于其人口规模占所在省或全国的份额,这应该是鼓励的,是处于优等的状态。若其经济份额和人口份额大体相当,属于及格水平。像东北地区过去人口占全国的8%,经济份额大体也是8%,但现在经济份额在不断下降,在5%左右,已远低于其人口份额。所以在这些关键指标上,如果经济份额还没有超过人口份额,说明其劳动效率低下,作为特大型城市来讲是不合格的。

  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国家中心城市应打通循环,打造全球知名消费地标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尊文

  秦尊文认为,在双循环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国家中心城市应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商贸、物流领域的底蕴与基础优势,通过畅通循环大通道来提振消费从而应对需求收缩。

  促进消费扩容升级,推动打造全球知名的消费地标,打造个性独特的特色街区、打造舒适便利智能的社区商业,形成资源集聚内外贸融合发展的国际消费城市。

  充分发挥自贸区作用,积极扩大进口,引导消费,完善免税店政策,扩大免税品进口,培育形成一批进口贸易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企业和平台。

  做大做强消费品牌,鼓励和支持“老字号”品牌企业将传统与现代服务手段和管理理念进行有机结合。从发掘新消费业态、优化消费环境、扩宽消费领域等方面着手,不断引入植入品质消费、健康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增强新消费对全产业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宅经济。

  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扩大重要消费品追溯体系覆盖,打造安全、放心、公平、便利的市场消费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在全省稳增长中的引擎作用

  ——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亚宾

  对河南来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发挥着经济增长引擎的核心作用。有一组数据,2021年郑州市GDP占全省的21.5%、常住人口占12.9%、工业增加值占23.5%、房地产开发投资占3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22.1%、进出口总额占7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18.5%、技术合同成交额占50.3%。因此,稳定全省经济稳定增长,中心城市的作用不可或缺。

  高亚宾认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心城市引领恢复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投资,投资的重点在于加快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落地,加快5G和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聚焦新基建、重大创新平台、先进制造业和战新产业、枢纽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都市圈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压茬推进“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同时,做好房地产纾困工作,统筹运用信贷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危困房企的问题楼盘项目,做到保交楼;支持收购受困房企项目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全面落实惠企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智能化改造等资金投入;在郑州乃至全省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或创新型头雁企业”全过程的梯度培育体系。

  顺应都市圈发展趋势和规律,河南规划建设了“1+8”郑州都市圈。建议国家层面尽快批复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在都市圈空间范围、战新产业和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枢纽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论坛上还有这些大咖观点

  各功能组团、新城、卫星城只有与中心城保持紧密联系,才能对人才、资本等要素产生吸引力,否则很难发展起来。依托高速公路可能带来潮汐拥堵,轨道交通特别是市郊铁路对于强化都市圈的交通联系不可或缺,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

  目前,一些都市圈建设中没有把地铁、快线铁路、市郊铁路等放在应有的位置,难以形成真正的“1小时通勤圈”,都市圈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研究员赵弘

  不管是优质供给还是有效需求,都离不开特大型城市动力系统的畅通和活力。

  这既涉及科技、教育、人才等不同的要素,也涉及研发、孵化、中试、推广等不同的环节,更离不开特大型城市所拥有的一批头部企业、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以及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这就要求特大型城市应该在产学研融方面探索适宜的模式,比如说长三角城市兴起了一批创新经纪人,发放了一批创新券,打造了一批双创的升级版。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高国力

  按照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及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在未来的竞争发展中把握主动。特大城市应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化应用,并加大对下一代通讯技术的研发及储备。

  引领云网协同及算网协同的融合发展,“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面向政务服务、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语言智能等重点新兴领域,提供体系化的人工智能服务。

  ——郑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陈西川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