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9月27日,“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许昌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许昌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中共许昌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刘涛在答记者问中介绍,十年来,许昌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均在7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196元和21462元,分别是2012年的1.89倍和2.19倍,年均分别增长7.3%和9.1%。
就业: “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
抓就业,筑牢民生之本。立足许昌经济实力较强、民营企业多的优势,持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精准搭建“人企对接桥梁”,确保群众就业更稳定、更有质量。十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约80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返乡创业农民工达到12万人,带动就业53.1万人,禹州市、襄城县被认定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尤其是今年,我们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制定出台25项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已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基本实现年度目标任务。
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6%
抓教育,办好百年大计。长期以来,许昌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资源整体偏少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许昌经过深入研究论证,自2017年开始连续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新三年攻坚计划,累计建设教育项目300余个,增加学位17万个以上,有效缓解了城区“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明显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目前,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7.24%,比十年前提高28.54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6%,提高8.56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88.82%,提高3.82个百分点。
医疗: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等多项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
抓医疗,保障群众健康。坚持把健康作为群众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加快推进健康许昌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健康基础设施条件和综合服务能力,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965个,每千人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由2010年的2.69张、1.12人、0.96人分别增加到2021年的6.15张、2.75人、2.76人,均增长一倍以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电子健康卡应用等多项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养老:全市923个社区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抓养老,确保老有所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抢抓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等机遇,加快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创新公建国营、公建民营、配建民营等多元化运营服务模式。目前,全市28个街道全部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23个社区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有效满足了不同层次老人的多样性养老需求。
救助: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制度、人群全覆盖
抓救助,兜好民生底线。聚焦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提高基本民生保障和覆盖面,2020年全市10.4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了特殊困难群体与全市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目前,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制度、人群全覆盖,年均享受低保人员达到9.9万人;城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63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到5400元,分别增长1.4倍、2.9倍,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省前列。
宜居:倾力打造了15分钟休闲健身圈等5个“便民服务圈”
抓创建,实现宜居宜业。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创建”理念,注重建管并重,内外兼修,在便捷市民群众生产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上持续发力,近年来倾力打造了15分钟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养老服务圈和生鲜便利圈等5个“便民服务圈”,进一步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获得了市民广泛好评。十年来,许昌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20余项“国字号”名片,城市宜居度多年稳居河南省首位。( 申华 王怡潇)
“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许昌专场新闻发布会
·“钱袋子”鼓起来、“家底子”厚起来 许昌发力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
·许昌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居全省第三 十年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增长至59.8亿元
·郑许市域铁路今年底将通车运营 许昌与郑州“1小时通勤圈”将全面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