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书香河南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报资料图片
读者在中原图书大厦回声馆里阅读。本报资料图片
在郑州市尚书房花园路书店,一位家长给孩子们讲绘本。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供图
□本报记者 胡春娜
舞钢市放羊人李松山,自幼患病致残辍学,在河滩放羊间隙,坚持阅读学习写诗,创作的134首诗歌被《诗刊》发表;内黄县马上乡的李翠利,投入40余万元在自家的超市创办“微光书苑”,成为中国“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
阅读,让人扬起梦想的风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9月22日,书香河南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行,相关的书展、诵读等活动在省内将持续1个月,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可谓是一场文化盛宴。
10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文化生态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河南贡献。
2015年到2021年,我省综合阅读率由79.8%提高到84.1%,居全国前列。中原大地上,全民阅读活动如火如荼推进,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持续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读好书:拓宽奋进之路
书香河南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一大批富有中原文化底蕴、体现时代风貌的图书,吸引了许多读者驻足翻阅。
近年来,在各种政策利好支持下,一批豫版好书应时而生,连续斩获各项国家级大奖。《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黄河文库》等图书相继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
好书是一座桥梁,沟通你我,联结世界。《二七塔——中原大都市郑州的精神造像》讲述郑州的城市故事;《清明上河图——宋朝的一天》等“读懂中国画”系列图书,向世人阐释古都文化。还有《民主的选择——中国为什么走自己的路》《花儿与歌声》等多种图书已实现多语种版权输出,“豫军”版权图书已在海外出版发行400余种,为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了河南声音。
立足特色优势,深耕主题出版。我省数十家网络出版单位自觉承担主题出版使命任务,展示中原文化的传承之美、创新之美、与时俱进之美。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我省出版了一批展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优秀出版物。
主题出版重点策划,国际出版精品打造,豫版图书的多个文化出版项目不断“立”起来、“活”起来、“走”出去。
爱读书:筑牢精神之基
9月23日至25日,中原图书大厦及回声馆举办了12场活动。从传统文化学习、亲子阅读到听老红军讲故事、阅读竞猜沙龙、沉浸式体验表演等活动,精彩纷呈。
这些活动,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学识,让他们进一步感受书香芬芳。
近年来,河南持续加码全民阅读、推广全面阅读。全民阅读活动初步形成了时间常年化、活动常态化、形式常新化的“三常”态势,营造了“爱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
启动“打造一个书房、点亮一座城市”五年规划,打造文化“地标式”阅读新空间。重点保障群众的基本阅读需求,支持实体书店拓展常态阅读服务,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覆盖度。
积极搭建实施书香河南、农家书屋等数字阅读平台、工程,为群众提供更快捷、更方便、全方位的数字阅读服务,确保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优质高效的阅读服务。
全省各地纷纷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书香河南全民阅读活动,并持续向基层延伸,推动全民阅读观念深入人心。
善读书:注入精神活水
最是书香能致远,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香河南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书香”还在弥漫,全省各地持续以多载体、多形式的活动,为群众献上一场场精彩绝伦、遍地开花的“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此时,“好读书爱读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伴随书香,飘进家庭、社区、校园、乡村、企业、机关,中原大地共沐书香、阅享美好。
24小时城市书房、农家书屋以及省内大大小小的书店,为每一位爱读书的人点亮一盏盏“悦”读明灯。
全民读书“热”起来。书香河南建设工作将继续加大阅读内容引领,组织开展重点阅读活动,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完善工作机制,推动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工作往深里走、实里走。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选择。打开一本书、开启一场对话,在时间的流动中感受读书的力量。这份强劲的文化力量,必将在新时代谱写出更加绚丽出彩的崭新篇章。
专家点评
阅读是美好生活的“入口”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李勇
20多年前,在昏暗的学生宿舍读梁晓声的书,一整个下午都沉浸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久久无法自拔。那种感觉,应该是我对“书香”第一次深刻的体味。
一本好书,就是美好生活的“入口”。读一本好书,增长知识,开阔人生视野,从字里行间汲取智慧和营养,真正觅到真知、涵养底蕴、提升境界、丰富内心。
中原自古就有崇文重教、耕读济世的优秀文化传统,“书香”绵延弦歌不辍。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省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引导群众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为人人好读书、读好书营造浓厚氛围。
在中原,随着书香河南建设的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已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风尚。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民阅读是一项润物无声的长期工程、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全民阅读时代,需要全社会努力。在单位,党政干部要带头多读书、读好书,为职工做表率;在企业,要鼓励员工多读书多学本领;在家庭,父母要做好榜样,放下手机拿起书,与孩子一起读书;在校园,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养成阅读好习惯。要让全民阅读重点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还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阅读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阅读活动。
今天,阅读对象不仅仅是飘散着油墨香的纸质图书,还可以是电子书、有声书、视频分享、线上读书沙龙等。科技的赋能,为阅读注入了社交元素——分享、互动、传播,在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互动中,阅读的价值正在被放大。
当然,不管是哪一缕书香,只要通过高质量、深层次的阅读,陶冶文化情操,提升文化素养,积蓄文化底蕴,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生产力”,激发干事创业的动能,都将激励我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砥砺奋进。
(本报记者 胡春娜 整理)
亲历者说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献出版要破局
□大象出版社社科文献编辑部主任 李光杰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自勉联,道出了一个历史学者的坚持、勤勉和严谨。作为文献整理编辑,我和同事们谨记范先生的教诲,告诫自己要有坐冷板凳的静气。面对每一页文献,都必须有对待文物的恭敬而严肃的心态,审慎取舍,尽力挽救每一页文献底本。我们所编辑的每一个民国文献项目的规模都在千册以上,每册600面左右的底本,按照正常的三审三校流程下来,我们与这些文献的“见面”次数多达几百万次,成了真正的“老朋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国时期文献的出版形成了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效应,成为大象出版社专业出版的经济效益支撑,真正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随着图书馆纸质文献馆配需求日益饱和,我们的大项目大码洋的文献图书发行受到了冲击,需要及时调整思路。例如在2020年出版《民国艺术史料丛刊》时,我们把原来的整体千册规模,按照内容并结合高校美术专业设置的实际,分为四个部分,降低了单独一个项目的定价,适应了图书馆对中小型图书项目的采购需求,取得了很好的发行效果。
为了应对图书馆加大对电子文献的采购力度,我们及时跟进,把纸质文献数字化,并尝试建设可以检索的数据库。比如《全宋笔记数据资源库》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带动了纸质图书的销售。
文献出版工作人员既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也要与时俱进,破除一个个僵局,才能真正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形成良性互动的文献出版态势。
(本报记者 胡春娜 整理)
打造阅读新空间
□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尚书房花园路店经理 刘保权
河南省新华书店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在近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历经嬗变,已成为读者心中喜爱的模样。
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新华书店发生了许多变化。现在的业务工作要求越来越精细化,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化标准流程;业务从单一的图书发行,到提供现代教育、研学文创、复合书店、电商零售、阅读服务等文化综合服务;营销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创新融合,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全媒体文化传播;书店业态服务和空间呈现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化,读者除了享阅图书,还能体验到文化沙龙、文娱活动、交流分享等一站式文化服务;书店数量增加,种类增多,空间环境日益现代化、个性化。例如,有像中原图书大厦、郑州市购书中心、洛阳市购书中心等这样的大型文化综合体,也有像濮阳购书中心、新乡购书中心、焦作图书大厦、开封购书中心、朝歌书城、许都书城等复合式书店,还有一些社区书店和校园书店,农家书屋、乡村文化服务站等辐射基层的阅读场所,多样化的阅读空间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实体书店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十年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建设的政策文件,及时有力地解决了新华书店发行阵地的建设问题。沐浴着政策暖风,我们改造升级、融合创新,在全省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线上线下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文化阅读体验空间,举办群众喜闻乐见、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的阅读推广活动,逐渐实现了人们希望拥有更多美好阅读平台的愿景。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书香河南建设实施方案》又是一个政策“大礼包”,为新华书店推进“书香河南”建设、推广全民阅读注入了强劲动能。围绕“书香河南”建设,我们将重塑门店阅读场景、打造党政机关等职工阅读空间、策划设计多样主题阅读活动等,切实满足人民群众阅读需求,让人人共享书香,处处充盈书香。
(本报记者 胡春娜 整理)
2015年到2021年我省综合阅读率由79.8%
提高到84.1%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