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特稿】标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

2022年10月08日16:3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者按 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人类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是我们奋进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

  如何认识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如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何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经济日报社开展专题调研,深度探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深厚基础、根本动力、总体任务等,形成系列调研报告,从今日起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4亿多人,这是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

  7亿多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脱贫人口的数量。

  14亿多人,这是当前中国人口总量,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深深内嵌于中国从传统社会迈进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显示着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的独一无二,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意味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立足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路子和步骤;意味着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必将带来广泛而持久的世界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中,中国式现代化正书写着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人口规模巨大”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质的规定性

  中国以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进入现代化,世界上前所未有。

  自蒸汽机喧嚣着打开工业革命大门以来,在人类现代化赛道上,西方国家长期占据优势地位。18世纪、19世纪发展起来的英国、法国,人口仅是千万级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美国、日本,人口也才上亿级。迄今为止,全球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不到10亿人,仅为全球人口七分之一。

  新时代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级”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唯一文明历史连续未断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无疑难度最大、方法最复杂、意义最深刻、影响最持久。这种现代化不仅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展现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多样化路径和光明前景。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规模巨大的人口,为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质的规定性。它既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又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繁重的任务;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的基础,又是中国式现代化多元特征的必然。从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明确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鲜明特征。

  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必然任务。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两极分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教训。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如果贫富分化严重、中产阶层塌陷、社会撕裂、政治极化,后果是极为严重、不可想象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享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决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现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较长的过程,要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有效破除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必然要求。

  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生产力的解放和进步,而且贯穿于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如何统筹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一大难题。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表明,文化因素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补充要素,其本身就是现代化的必备要素;如果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见物不见人,往往导致人文精神的迷失,最终也会拖延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葆有自己的心灵依托,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必然前提。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必须坚持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为此,我们就要坚持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成为中华民族同外部世界交往的重要原则,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追求。与西方列强依仗侵略扩张、殖民掠夺、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不同,14亿多中国人民向往和平、追求和平,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只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进一步发展同样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共同进入现代化的14亿多中国人民,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和正能量。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

  让全体中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迈进现代化,是大事喜事,更是要事难事。

  面对人类历史上这一前所未有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明确答案——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这样的发展思路,不同于西方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发展逻辑,计较的不是短期利害得失,注重的是人民长期利益,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路径,标注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这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难度是几何级增大的。纵观世界发展史,是照搬西方模式、实现“少数人的现代化”,还是彻底陷入共同贫穷的低水平发展?我们要实现的是“一个也不能少”“大家一起走”的现代化。

  打开新时代的“成绩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为持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过去几亿人愁吃缺穿,到14亿人全面小康;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十美元,到现在突破1.2万美元。“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书写在亿万人民的生活巨变里;“大家一起走”的足迹,镌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征程上。翻阅世界各国发展史册,不缺繁华的历史,不乏骄人的盛世,但鲜有哪个时代、哪个国家,能像今天的中国这样,致力于“一个不少”“一个不落”的全面福祉,能在如此广阔的国土、带领如此规模的人口迈向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步入现代化,同样不能落下一个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

  这是为了人民的现代化。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但不能为发展而发展,发展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目的。推进现代化,同样如此。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中掷地有声的誓言,更是念兹在兹的行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上推出一系列开创性举措,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生命健康至上”到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不断变为现实,中国式现代化迈出了坚实步伐。

  这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

  人是现代化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的对象。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现代化的潜能和动力也是巨大的。放眼历史长河,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一切现代化的力量充分涌流,中国才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才得以向前推进。

  必须清醒认识到,人口众多,对于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而言,一度并不是优势,反而成为制约发展的“包袱”: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亿人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80%的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社会保障几乎空白。改革开放后,我国抓住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的有利时期,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深入改革,破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充分利用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推动经济腾飞,加速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新时代,中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人口已不再是负担,正不断成为发展的有利因素。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科学家、工程师数量全球领先……这些人力资源优势,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还必须看到,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巨大的需求、巨大的创新土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人口规模大就意味着创新具有更大的需求力度和供给潜力,可以通过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建立在14亿多人口基础上的超大规模市场,不仅孕育多样化的需求和层次化的消费,而且具有很强的韧性和弹性,腾挪余地和回旋空间大,抗外部风险能力强,就像一艘轮船行驶在海洋中,吨位越大,行驶越稳,风吹浪打甚至狂风骤雨也难以改变它的航向。实践证明,人口规模巨大,是挑战,更是优势。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十几亿人口所迸发出的澎湃动能不可估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向前的重要推力。

  激发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造力凝聚力

  新阶段、新征程,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全面深化改革,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力量释放出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能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指日可期。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来说,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步调一致向前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顺利迈进,没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不行的,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无法做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有了党的坚强领导,现代化建设就有了坚强的“领航者”,亿万人民就有了众志成城的“主心骨”,就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庞大人口体量汇聚为一个密切合作的整体,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73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奔跑在现代化赛道上,从人口多、底子薄、“一穷二白”转变为“当惊世界殊”“风景这边独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实验室”。当前,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稳步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让14亿多人享有现代化生活,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事情。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成为阻碍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握现代化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把“蛋糕”分好,坚决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阻碍和束缚,实现民生与发展的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迈入现代化,是开创性事业,也是系统性变革,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面对前进路上的实践课题和现实挑战,要聚焦现代化发展的难点和重点,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突破瓶颈、打破束缚、消除障碍,理顺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集中力量解决发展急需的突出问题,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破除人才发展障碍,形成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体制机制,更好释放发展活力,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14亿多人口的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将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最新篇章,是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已经跑出好成绩,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圆梦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可预见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继续跑好属于我们的这一棒。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这样的雄心与擘画,更有这样的奋斗与担当!

  (经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 齐东向 曹红艳 栾笑语 牛 瑾 欧阳优 徐 胥 仇莉娜 执 笔:欧阳优)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