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开封:让城市和乡村携手并进

2022年11月02日11:11

来源:农民日报

  河南开封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让城市和乡村携手并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河南省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32岁的陈俊武已经在此工作6年了。他是西湖街道横堤铺村的村民,曾一度外出打工。一听说奇瑞汽车在家乡建了工厂,陈俊武第一时间赶回来应聘,从此守着妻子孩子,过上了甜蜜的小日子。

  “我身边的年轻人大都和我一样,在周边的工厂里上班。家里的老人帮忙照看着地,种些粮食、蔬菜,总不能荒废了。”像陈俊武这样的工人,按技能水平、入职年限、工作量等的不同,每月能拿5000多至1万多元的收入。

  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注册成立,涵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完整的整车生产工艺。现有员工3000人,有近50%来自周边农村。示范区以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上下游6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配套的产业体系,共增加就业岗位8000多个。

  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使得乡村又充满了年轻的血液。人气旺了,乡村振兴也就更有底气。

  这是示范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缩影。

  城市兴旺 不能忘了乡村这一头

  从天上俯瞰,示范区是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区,历经30年发展,实现从荒滩到“金土地”的蜕变——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和开封老城区之间,全面贯彻落实郑汴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坐拥国家级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开封综合保税区三个国家级开放平台,政策利好层层叠加;建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5家,创业创新不断释放发展活力。示范区内已形成“2+2+2”产业体系,即汽车及零部件和现代物流两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优势产业及生物医药和新兴材料两大未来产业。

  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下,示范区的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常住人口增长到41.8万人,城镇化率达84.91%,根据“七普”的调查数量,10年来常住人口净流入16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社消总额增速全市第一,生产总值增速、固投增速全市第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高于正常增速10个百分点。

  “城市兴旺了,不能忘了乡村这一头。近年来,示范区全面发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加快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持续探索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径。”示范区党工委书记肖文兴介绍。

  记者看到,示范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城市交通、绿化、水系等重大项目向农村地区延伸;全区基本完成“村改居、乡改办”工作,农民加速融入城市生活;坚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

  环境美了 村庄富了

  行走在沿黄生态廊道上,雄浑壮丽的黄河奔流不息,与美轮美奂的沿岸景观交相辉映。历经十年完成的黑岗口引黄调蓄水库工程,北与西干渠、黄河相连,东与涧水河以及老城区的护城河、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等水系相通,形成完整的水系生态系统,灌溉下游19.9万亩农田,兼具城市防洪、供水等功能。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投入近4000万元对18个涉农的社区开展村道、污水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投入33亿元,对黄河沿岸杂乱的养殖场、农家乐统一清理、改造,打造一批高端旅游、休闲、研学等新业态,与原有的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遗址相得益彰。

  这21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生动地讲述着示范区坚持城乡共进,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工程取得的骄人成绩。目前,示范区全域已打造绿化面积近2700万平方米,城市、乡村、城乡接合部的环境都得到有效整治和提升。

  全区现在37个社区仍保持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它们依托城市近郊的优势,大力发展集生产、休闲、娱乐、教育、养生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业态,“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蓬勃发展。

  双河铺社区建成开封八斗生态农庄,开辟供港蔬菜“绿色通道”,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以上;张湾社区集中连片种植玫瑰50余亩,发展玫瑰花冠茶等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达50余万元;贺砦社区依托“汴玉”西瓜品牌,发展西瓜等农产品3大系列40多个品种,采用“合作社+社员”的运作方式,带动人均年增收6000元;枣林社区规模种植的优质红紫薯年产300多万公斤,辐射带动40余户困难群众年增收5000元;班村投入资金150万元,建设占地15亩6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截至目前,全区涉农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互联网+”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下沉

  2021年换届选举后,王红珍当选杏花营农场班村村委委员。在负责分管妇女、会计等工作的同时,她还担任了村里的网格员。

  记者看到,在村委会的电脑上,打开监控平台软件,村里的每条街、巷的动态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王红珍告诉记者,遇到家里的猫、狗丢失、小孩找不到等突发情况,村民总是第一时间向她求助。她调阅监控录像,能够解决很多燃眉之急。

  在这小小的屏幕背后,是示范区覆盖全域的“一中心四平台”和“雪亮工程”两大系统。它们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抓手,持续推动工作重心不断下移,初步形成“党建引领、网格为基、技术支撑、资源下沉、哨响人到”的“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机制。

  “一中心四平台”即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综合治理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双向交办平台和综合监督平台。示范区将行政区域划分为309个基础网格,并实行定人定岗定责,每个基础网格都配备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和兼职网格员。“雪亮工程”则是一个庞大的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管理、防汛、公安、环保、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中心四平台’就像中枢,人居环境整治、疫情防控、困难人群帮扶等各项琐碎的基层工作信息都在这里统筹调度。网格员就像延伸到城乡各个角落的触角,通过定期走访,基层问题能够第一时间‘浮’上来;平台下发专项任务,上级的安排部署也可迅速传达分解到基层落实。再配合‘雪亮工程’密集的技术监控网络,在基层织成一张全方位、无死角的治理网络。”示范区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保障中心主任焦楠介绍,“两大系统立体联动,示范区内各类基层问题的处置时间由过去的以周计缩短到以天计、以小时计,小区积存垃圾、窨井盖缺失等民生问题可做到立行立改、现场解决。”

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