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什么是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它们是一种中国精神,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更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自1950年第一批全国劳模诞生至今,劳动模范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荣誉,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进步,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追求。他们拥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努力做出一番成绩。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领跑者。在不同的年代,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劳动模范,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而拼搏奋斗。
河南这片红色土壤在漫长的建设发展中,孕育了一大批闪光的劳模先进,他们唱着最嘹亮的劳动号子,诠释着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中原奋进精神,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一柄3米长的铁勺、一双绝缘劳保鞋、一个笔记本、一把红外测温仪......这些他们每天都会使用的“工具”,在无声地讲述着劳动者勤于创造、不懈奋斗的故事。
一柄铁勺,炼出一双“火眼金睛”
“我把自己看作一朵小小的钢花,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线产业工人。”——杨金安
铁勺,是他最熟悉的“伙伴”。
抓起一柄3米长的铁勺,从炼钢炉里舀一勺钢水,泼在地上,钢花四溅,通过看碳花的发叉量,他就能判断钢水的碳含量;通过看渣样,他就能判断炉内渣子的碱度和温度,并判断出钢水的温度,不仅有效缩短了化验和冶炼时间,还提高炼钢效率,降低能耗,仅此一项一年可为企业节约上百万元的电费。
大国工匠、中国重型机械行业大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信重工炉前冶炼工杨金安的“火眼金睛”可不是与生俱来,将近一米八的个头,年轻力壮,不怕吃苦。每天早早来到车间,打扫卫生、端茶倒水、整理工具不说,有什么体力活儿,也总是抢着干。平炉炼钢补炉需要一种叫白云石的材料,每天两三吨的量,要一铲一铲送进炼钢炉,即使几个人换班,一天下来也是累得腰酸背疼,但他一个人都会完成一吨半左右的量。
在师傅们的精心指导下,杨金安炼钢技术进步很快。短短两年时间,已经熟悉了热工操作、炼钢、控制室设备操作的整个流程,并能独立操作。而这些本事,没有五到八年实践历练是不可能的。杨金安还会跟踪记录每炉钢水能耗和铁合金回收率,哪一种钢用哪一种操作方法最快、最节能、最能保证产品质量?炼钢工艺是否需要改进?他都在认真分析,潜心总结规律。
“作为一名炼钢工,炼好钢是我的本职工作,微不足道的小事。” 杨金安经常这么说。他扎根炼钢一线37年,在熊熊烈火燃烧着的炼钢炉前担起科技进步的责任与使命,用创新创造成就光荣与梦想。
洛阳矿山机器厂是共和国的长子企业,也是焦裕禄同志曾经工作过9年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孕育形成地。受焦裕禄精神的熏陶,年轻的他树立的理想就是让青春与炼钢炉为伴,用心学好技术炼好钢,做一名出彩的炼钢人。
有一次,为了攻下一道技术难关,炼出一炉高纯度的耐磨特种钢材,他和工友们连续奋战了21小时,大功告成后,他才回家休息。爱人给他煮了一碗鸡蛋面,他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嘴里还衔着面条。爱人心疼地给他披上外衣,让他在沙发上休息。醒来后,他又立即赶到工作岗位,与工友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并总结经验教训,接着进行下一炉钢的冶炼。
炼钢工人不仅要特别能吃苦,还要不断创新。平炉炼钢改为电炉炼钢,从硬件上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操作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杨金安刻苦进行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练就了一手绝活儿。他带领团队炼出了航空航天钢、军工钢、核电钢、石化加氢钢等一系列“高精尖”钢种,成功应用在神舟系列飞船、国产航母、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上。
一双劳保鞋,见证3400余小时带电作业
“干事业要有精神和恒心,更要有责任与担当。”——陶留海
绝缘劳保鞋,是他一路前行的“见证者”。
这是一双特制的劳保鞋:皮革和橡胶材质,厚厚的绝缘底十分坚韧耐磨,可尽管这样,没过多长时间,就会被他穿得磨薄了许多。鞋的主人叫陶留海,他是党的二十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部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
1998年,19岁的陶留海从电力技校毕业,成为电网企业的一名送电线路架设工。一年后转岗,开始从事电力系统专业性最强、危险性最大的工种,即高压线路带电作业工。他在学校学的是发电厂热动运检专业,与从事的输电专业相差比较大。面对几乎陌生的专业领域和带电作业工种高电压、高电场、高空环境的“三高”特性,陶留海不服输、不怕难,主动拜多位师傅为师,做到嘴勤、眼勤、腿勤、手勤,白天在检修现场干活带着小本子,不懂的地方抽空记下,晚上再查书籍、翻图纸。
23个春秋里,他翻山越岭,冒严寒酷暑,先后参加带电作业450余次,累计带电作业3400余小时,所负责带电作业无一操作差错、无一责任事故,多供电上亿千瓦时。在抗击新冠疫情保供电工作中,利用先进的电动升降装置作业工法,在开封、安阳、许昌等地广泛开展带电检修,为保证河南省抗击疫情复工复产电力可靠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业以来,陶留海始终坚守输电运维带电作业一线,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生动实践,坚守输送光明的初心,担当为民服务的使命,聚焦超特高压输电带电作业领域这一国际重大课题,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先后完成了世界最高电压等级±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实用化创新与应用等创新成果50余项,填补我国带电作业领域多项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获中国能源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电力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奖项,为我国特高压输电带电作业技术占领世界制高点和国家电力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要以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专心技术、专注事业,就能沿着目标孜孜进取、有所收获。“这是陶留海总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对职业成长和科技探索的朴素理解。
“这一系列有关科技创新和电力发展的指示和我紧密相关,成为我不忘初心、干好工作的动力和创新攻关方向。”陶留海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说,一定会倍加珍惜代表身份,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原原本本带回来,原汁原味讲出来,鼓励更多的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一个笔记本,诠释“知识就是力量”
“只有不断学习,练就高强本领,才有可能将知识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孟瑾
笔记本,是她成长的“引路人”。
看着那厚厚一沓职业资格证书: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证书、维修电工技师证书、工程师证书、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PROFINET技术工程师证书……谁能想到,如今已成为维修专家的党的十九大代表、二十大代表,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卷烟厂制丝车间设备技术员孟瑾,26年前也只是一名懵懂无知的小学徒呢?
1996年底,孟瑾被分配到安阳卷烟厂制丝车间维修班,成为班组唯一的一名女电工。“报到第一天,看到车间里四五米高的进口设备,我一下子蒙了,这跟自己想象中抄抄电表、换换灯泡的工作完全不一样。”听着师傅们的介绍,她感觉书本上的知识都是骗人的,根本无法应用到实际中去。有学历、没能力,她成了不折不扣的菜鸟。
“不会就学,肯学就能成长起来!”她暗下决心。每天对照图纸和资料,认真学习每一台设备的工作原理;搬着厚厚的英汉词典,一页一页翻译进口器件的说明书;积极参加故障分析和维修,及时、全面记录各类故障排除步骤、维修心得和经验总结。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也信这个理儿。为了研究弄懂每一台机器的工作原理,她每天揣着一个小笔记本,把技术要点、注意事项等关键内容全部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她的维修方法和心得体会记满了十几个笔记本,这一习惯到今天也没有间断。
两年时间,她从一名小跟班成长为能够独立维修的设备承包人,但是电气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她一刻也不敢停歇。没有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年代里,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她曾跑遍郑州的各个角落,在图书市场苦苦寻找一本本专业书籍;为了更快地提升技术水平,她多次自费前往郑州、上海等地参加技术培训。
“只有不断学习,练就高强本领,才有可能将知识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直到现在,她仍然行进在学习的路上,利用学会的知识,解决生产现场存在的难点、痛点问题,是她坚持不懈的动力;打造智能化、智慧化车间,是她追求的目标。
熟悉孟瑾的人都知道,工作中的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娘”。那股子“狠劲儿”和“韧劲儿”让男工友都直竖大拇指,多年一线摸爬滚打的维修经历,早已练就了她独特的“铁人范儿”。
2018年,制丝线技术改造进入施工阶段,62天完成设备拆除、设备安装和调试,创造出“安烟速度”,在行业内堪称典范。而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和项目组其他成员连续130多天没有休过节假日,每天以“白加黑”的精神持续奋战在施工现场。看着再一次脱胎换骨的安烟,在新装备、新技术的支撑下,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她认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二十大报告中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与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并列作为国家战略人才提出,把高技能人才放在了极高的地位,让我们产业工人感到非常振奋。去年年底,河南省提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全国技能人才高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就需要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精尖缺’技能人才的培育。这几年,国家非常重视产业工人队伍改革,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我们作为技术工人,没有道理不好好学、不好好干。在生产一线,就要学技术、练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职业生涯的最高梦想,将自己磨炼成会干、会创、会写、会讲、会协作、会带徒的‘六会’人才,以创新之我报创新之国。”孟瑾说。
一把红外测温仪,铸就“全国劳模”
“我们搞技术的,对每一个数据都要负责,凡事都要精益求精。”——杜岩伟
红外测温仪,就是杜岩伟的“武器”。
“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百名职工技术英杰、河南省技术能手、国家电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南阳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电气试验一班副班长杜岩伟大学毕业后成为电气试验工时,怎么也想不到他这辈子会与测温枪结下如此深的缘分。
在很多人眼里,电气试验工作不但危险,经常风吹日晒,有时半夜三更还要处理缺陷,但杜岩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从学子到专家,杜岩伟坚守岗位30年,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初心不改,成为无怨无悔的电网人。
2018年5月,在220千伏麒麟变电站技改工程中,杜岩伟发现厂家提供的电压互感器二次接线图存在错误,他马上与厂家进行了联系,厂家是国内一家知名企业,他们在接到电话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接线错误吧!”杜岩伟把现场图片发送过去,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夜派技术人员来到了施工现场。经检查发现,厂家在图纸接线说明中将“二次端子必须可靠连接”误写为“二次端子必须可靠接地”,使得现场将不该接地的二次绕组接地。“若不是被你们及时发现,送电运行后电压互感器将会烧毁,价值30多万元啊!”厂家人员紧紧握住杜岩伟的手,一再表示感谢。该批次产品已发往内蒙古、河南等多家用户,厂家马上对已发货产品逐一进行了整改处理,避免了设备事故和重大损失。
2020年3月,在对110千伏独山变电站进行专业化巡检时,杜岩伟用红外测温仪发现一条110千伏进线电缆终端三相之间存在细小的温度差异。为了拍摄出精准的红外图像,他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变换各种角度和位置进行拍摄。红外相机不能自动对焦,全靠手动调焦,眼睛累得直流泪、胳膊酸痛得抬不起来,他全然不顾,一次次找准目标,一次次按动快门,获得清晰的红外图像87张,通过比对分析,最终诊断出电缆终端存在重大设备隐患。第二天,公司相关部门对这条电缆终端进行了更换。
30年来,每当供电设备出现缺陷故障,不管清晨还是深夜,只要一个电话,杜岩伟总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没有丝毫怨言。他就像一名24小时的保健医师,时刻守护着电网的安全。
“杜岩伟同志顾全大局,心无旁骛,不计名利。”变电检修中心主任张亚涛说。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重庆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杜岩伟多次放弃了到机关当专责的机会。在很多人眼里,电气试验工作又脏又累,风吹日晒不说,有时半夜三更还要处理缺陷,杜岩伟从不推脱,从不埋怨。许多同学和朋友都劝他换换岗位,杜岩伟总是说:“我熟悉这个专业,我喜欢这个工作,我在这里干着心里踏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秘笈。这是一个呼唤劳动创造、鼓励拼搏进取的时代,也是一个有机会干事创业更能干成事业的时代。2022年4月27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