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深一度丨历史瑰宝守护有“条”!河南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法治化进程再出新规

2022年12月01日18:36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鹤壁市辛村遗址考古发掘始于1932年,以商周时期文化遗存为主体,主要包括卫国王陵区、铸铜作坊区、制骨作坊区、居住区等,经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1日起,《鹤壁市辛村遗址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修订后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河南又一文物保护领域法律法规落地实施。

11月28日《鹤壁市辛村遗址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现场图(鹤壁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辛村遗址保护条例》的颁布施行,只是辛村遗址保护的新开局,贯彻实施任重道远。”鹤壁市文物局局长焦志平告诉记者,为加强对辛村遗址卫侯墓和车马坑的保护,鹤壁在坚持文物“最小干预”和“完整性”原则的前提下,建成了中原一流的辛村遗址考古保护大棚,打造了辛村遗址考古发掘90年“淇水卫韵”专题展览,铸造了辛村考古前辈铜像,为开展考古研学、观光奠定了基础。另外,辛村遗址数字化展示项目获得2022年度“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数字化项目奖励补助资金105.6万元,将有力推动辛村遗址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及文化业态创新。

梳理: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法治化进程,河南一直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河南致力于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法治化进程,立法护航这些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历史“瑰宝”。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启了依法保护的新阶段,根据条例规定,数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将列入县级财政预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也得到政府资助。明确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职责,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开展活动,提供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1年9月16日《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现场图

制定于2001年的原《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距今已有二十余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物保护法等相关上位法的修改,原条例的部分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殷墟保护工作的实际状况,2020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将《条例》的全面修订工作正式列入立法计划的审议项目。2021年7月30日,修订后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当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将殷墟保护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成熟做法固化为法律规范,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为殷墟保护工作提供强力的法治保障。同时,该条例结合安阳殷墟保护的实际,使条例既博采众长、亮点突出,又特色鲜明、贴合安阳实际情况,切实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立法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不仅仅是省级层面,河南多地也积极探索文物保护立法。

2018年12月18日,开封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相关内容进行介绍。从2016年起,开封市启动了《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201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获得批准并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结合开封文物工作实际,寻求在古城风貌维护、古遗址地上和地下文物立体保护,特别是地下文物保护的区域、范畴和深度等方面的保护思路,着力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困难,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促进开封市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3月31日,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图为黄山遗址发掘区全景与独山鸟瞰(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万里茶道申遗、楚长城保护、南水北调考古、夏文化调查……在今年4月1日南阳市举行的发布会上,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任永亮介绍,多年来,南阳市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兰南高速、宁西铁路等国家、省、市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先后发掘古墓葬1.2万余座、古遗址2万余平方米,出土了价值较高文物1.5万余件。

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离不开法治保障。2018年7月22日至26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南阳市文物保护条例》。7月26日,《条例》经会议表决通过,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鼓励依法合理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重点保护,提出“擅改不可移动文物,最高罚款50万元”等规定,是南阳市自有立法权以来制定的第四部地方性法规,为保护当地历史文物、守护根脉等工作提供了因地制宜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延伸:不仅历史遗址,传统村落、古树名木等也依法纳入保护

据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方资料显示,鹤壁市800多个村庄中,共有78个传统村落纳入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22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占比约10%。

中国传统古村落——鹤山区王家辿村(鹤壁市文物局供图)

“这些具有华夏历史文明特征特别是汉民族农耕文明特色的成片传统古村落和古民居,不仅反映了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更是中华文明一脉相传、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鹤壁市文物局局长焦志平介绍,目前鹤壁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传统民居共有七处,分别是浚县西街村传统民居、白寺村古民居、淇县纣王殿村传统民居、石老公村传统民居、西掌村传统民居、鹤山区王家辿村传统民居、施家沟村传统民居;传统村落中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分别是山城区鹿楼乡肥泉村张家大院、鹿楼乡大胡村李家大院、淇县庙口镇形盆村牛家大院、鹤山区姬家山乡张家沟村康家旧宅、鹤壁集镇晋冀鲁豫野战军豫北战役指挥部旧址。

今年2月24日鹤壁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鹤壁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提出,严格依据规划保护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实现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底的基础上,重塑乡村魅力和吸引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如果说文物遗址是历史文化资源的瑰宝,那么被誉为“活化石、活文物、活档案”的古树名木则是生态森林资源中的瑰宝,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独特地位。2021年12月2日,郑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郑州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就该条例相关情况进行解读。

2021年12月2日郑州市举行《郑州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条例》专题新闻发布会(郑州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2021年9月29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了《郑州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条例》,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早在2005年,郑州市政府就颁布了《郑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以政府规章形式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作出了规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城市建设项目的推进,古树名木保护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为保护好这些珍贵资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环境,郑州市又制定了地方性法规,通过专题立法解决古树名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系列问题。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里的汉柏(图片来源:嵩阳书院)

“一棵古树,就是自然和生态的最好见证,一株名木,就是文化和历史的生动记载。保护好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就是保护了一座优良林木种源基因库,保护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福松表示,《郑州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是郑州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做好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植树爱林的优良传统,增强人民的绿化意识和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山之石:“小切口、有特色”文物保护“办法”多

山西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国宝级文物,是“文物界”的超级大省。据统计,山西的红色文化遗址有3400余处,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鉴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及其特殊的政治价值,在现有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基础上,《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于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该领域省级地方性法规,回答了“保护什么”“谁来保护”“如何保护”“如何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推动构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

今年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山西博物院分别起草的三项地方文物保护标准正式实施。这三项地方文物保护标准分别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起草的《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档案记录规范》《出土青铜器科技信息提取规范标本采集》和山西博物院起草的《书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验收规范》,三项标准的实施对山西文物保护相关工作做出了具体规范,其中两项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在广东广州,始建于1901年的粤汉铁路黄沙车站,在2005年因城市发展需要而关闭,但这里保存着众多广州市民记忆,正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今年5月18日,广州铁路博物馆在黄沙车站旧址以“绣花”功夫微改造之后对社会开放,场地内的老树依旧挺拔矗立,与滨江绿地和珠江景观完美融合。据了解,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推动制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出台《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工作指引》等,不断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目前,广州已完成全部26片历史文化街区、7个名镇名村、815处历史建筑和40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为保护利用管理提供了遵循。

作为福建福州的文化名片和历史地标,三坊七巷的保护和利用过程较为曲折。近年来,保护历史城市、延续城市文脉在福州蔚然成风。遗产保护爱好者遍布福州各行各业,民间保护组织遍地开花。福州先后投入380多亿元用于名城、街区、历史建筑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新建冶山、新店2个古城遗址公园,打造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开展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普查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从硬件提升向历史文化内涵延伸拓展,有效赓续了福州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申华)

编辑:张馨予  审核 :贺心群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