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虽然疫情防控已然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防疫志愿者,仍然冲在一线,承担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作为普通人的他们,脱下战袍也是血肉之躯。近日,有一线医务工作者通过大河网心灵“疫”站的24小时援助热线进行咨询,表示在自己负责的检测中,多次出现阳性患者,感到无助,体力和心理已经濒临极限。
为此,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名医名家心理志愿团队心理专家表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一线公务人员、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及志愿者不仅要承担救援工作,也承受着担心被感染等心理压力,身心俱疲,也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出现担心恐惧、过度疲劳、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
那么,一线抗疫工作者应该如何进行心理减压?郑州市妇联安心彩虹心理志愿讲师团段志红告诉记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心理自助。
要有和自己共情的能力
自我共情,其实就是自我确认的一种方式,是对自己认可的一种方式。心理学上,每个人做事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认可,首先是他人的认可,其次是自我的认可。志愿者就是志愿为社会公众服务,自我共情,可以让志愿者看到自己的成就和努力,缓解他们的不值得感。
尤其是面对公众的“就应该”反应,一线抗疫工作者难免会有一种心理落差,所以自我确认、自我赋能式的沟通能够帮助他们看清问题,这些都是自我共情的方式,也是自我鼓励的最好方式。“自己给自己一个认可,我能,我行,我辛苦了,因为我的存在而让社会更加有序,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更加理解和包容,社会需要我......”段志红表示,这些都是对自己有能力胜任工作、完成任务、敢于面对挑战的确认与赋能,这样就会激励自己的信心。
提升自己的心理承载能力
所谓心理承载能力,是指一线抗疫工作者在面对逆境与突发事件时的一种心理接纳和自我心态调整的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有更高的格局和认知,克服畏难心理、应对疫情的常态化和公众焦虑、烦躁,甚至指责、抱怨等行为,能够以平常心、利他之心处理和化解自己的情绪问题。
心理承载能力的提升,对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能缓解来自外部的压力,更好地服务公众,同时也能让其看清事情背后的真相。一定要想到,“他们不是针对我,是因为疫情”“我的情绪来自于我累了,我允许我有这样的状态,因为我也是一个普通人”......心理承载力简单来说就是接纳,既然改变不了,开心是一天,伤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让自己开心呢?
保持积极的心态
“要学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问题困住了,而是我们被看待问题的方式困住了,积极的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快走出困惑。”段志红介绍,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之后,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或多或少会出现倦怠、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反应,而积极的心态能有效抑制消极情绪的产生。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来降低情绪反应,即当情绪事件发生后,以积极的视角去解读它。
相关推荐
· 心灵“疫”站丨拒绝emo!N种方式教你缓解疫情期间心理亚健康
· 心灵“疫”站丨烟火气逐渐回归却有人不愿出门了 如何应对“解封式社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