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园林新村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供图
大河网讯(记者 宋向乐)金色的麦浪、美丽宜居的村庄、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一幅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中原大地上徐徐展开。
从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过1300亿斤,到规划建设“中原农谷”,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再到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在发展中,河南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正在进行的2023年河南两会,许多代表、委员带来的建议也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来一起听听他们的“金点子”“好招数”。
河南省人大代表刘文新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出彩
刘文新:建议把河南茶产业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
作为一名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的基层代表,省人大代表刘文新最关心关注的还是“三农”话题。
“如何让河南更加出彩?怎样把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呢?我认为,关键在做。怎么做?要在两个方面出彩:一是产业出彩,一是品牌出彩。”
作为信阳毛尖的头部企业掌门人,采访过程中刘文新始终没有离开茶。
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
绿色发展、生态农业是茶产业、茶企业的发展底色、底线思维,又是高格追求、长久动能,也是茶品牌在市场通行无阻、加速发展的重要加持力量。
“茶产业是信阳的重要农业产业,也是特色产业,更是支柱产业,茶是信阳的名片,也是河南的一张名片。现在为什么一提河南名牌,外地人就会想起豫剧、烩面;一提到信阳,外地人首先想到的是信阳毛尖。种好茶也是信阳的一个名片产业,做好茶就能够树立良好的信阳与河南形象。”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刘文新建议把河南茶产业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
国家知识产权局最近公布了2022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信阳毛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作为2022年河南省唯一一家示范区获批筹建,筹建期为3年时间。
“前几天国家知识产权局又公布了全国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名单,其中我们信阳市的‘金名片’——信阳毛尖被列入11个涉茶案例。所以建议省政府加大对茶产业发展规划力度,把茶产业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来培育支持,做大做强信阳茶产业和河南茶产业。”刘文新说。
同时,刘文新建议扶优扶强龙头茶企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产业的振兴需要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建议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有的放矢地扶优扶强、做强做大一批茶产业龙头企业,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通过一批龙头茶企,真正形成扶强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群众。”刘文新说。
河南省政协委员李梦培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从香港回家乡的90后政协委员邀请年轻人返乡创业
“以前在香港上学时,经常看到猴子在校园的小溪里游泳、在足球场上漫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梦培委员是一名“90后”,2014年研究生毕业之后,从繁华的都市回到了家乡河南省新密市伏羲山。
“那时,山区群众面临缺水难题,想尽办法把打井的机械设备运进山里,帮助村民打了第一口井,后来兴建了十多处小塘坝,解决了山区群众吃水难用水难问题。”李梦培委员介绍。
伏羲山是革命老区,也曾是河南重点贫困村。曾经的伏羲山一半是花草树木,一半是乱石荒坡,怎么把荒山变成青山?经过多年努力,和村民共同种植林木300万余株,造林面积上万亩,种草面积两千多亩。“如今,行走在山间小路上,随处可见白鹭、苍鹰等珍稀鸟类,还能看到猕猴、松鼠等野生动物的身影。”李梦培委员说。
乡村环境变得好,市民就往山里跑。李梦培委员介绍,现在伏羲山上有民宿三十多家,农家院三百多家,上万名群众在家门口致富,山区群众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从荒山荒坡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短短几年,伏羲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托伏羲文化、河洛文化,如今,伏羲山建设了伏羲文化博物馆、特色文化古街和山海经夜游项目,李梦培委员认为,乡村振兴不仅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创新是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第一驱动力,在当地政策的支持下,伏羲山建成了中原首座玻璃桥、中国最高悬崖秋千、河南首家星空民宿等项目,如今,这里成为热门的网红打卡地。
“河南是农业农村大省,乡村振兴是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乡村振兴队伍中来,让中原乡村成为美丽的乡村、艺术的乡村、富饶的乡村。” 李梦培委员信心满满地说。
“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而正是有无数像李梦培这样的年轻人愿意学成返乡创业,才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希望。
河南省人大代表张三
乡村要振兴,要坚持党建引领
从以前的穷村、乱村到现在的全国文明村,张三的秘籍是两个“袋”
“乡村振兴关键就是要党建引领、凝聚民心、消除安逸心态。群众生活富不富,关键要看党支部;干部群众一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 省人大代表、新安县礼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三今年参会带了一棵村里种的樱桃树。
10年前礼河村是有名的穷村、乱村,靠着好政策,村里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获评全国文明村,成绩的取得,“秘籍”就是在两个“袋”上下了功夫。
第一个“袋”,就是把先进的思想装进群众的脑袋。
张三说,近年来党中央、省委、市委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好政策,如何让基层群众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红利?结合农村工作实际,他撰写了许多朗朗上口、群众易于接受的“顺口溜”。16年来他编了300多条“顺口溜”,在政策宣传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用好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宣传好,群众才能领悟更深刻,才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大伙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富有。”张三说。
第二个“袋”,就是找准适合农村发展的路子,增强群众收入,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
张三带领党员干部外出学习种植技术,几年后,种植的大粒樱桃推向市场后一炮走红。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后,全村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种植热情高涨。
“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广大贫困地区的群众逐步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大家都深深地感受到,手捧民心去发展,乡村振兴并不难。”张三说。
登封市农户在学习种植技术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供图
专家点评
“三农”是河南的基本盘,对基层人才的培训是对乡村最好的福利
“‘三农’是河南的基本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直接决定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组织与制度研究室主任崔红志说,河南把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十大战略”之一的一年来,深刻理解“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牢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探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有效途径,以“三链同构”为抓手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打造“中原农谷”、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令人印象颇深。从目前取得的成效看,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齐头并进,势头良好。
从决胜脱贫攻坚,到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河南开了个好头,但接下来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农业的比较效益、技术的推广应用、人才的培育培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多“隘口”和难关要过。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一定会展现出粮食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
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认为,虽然河南有十大乡村产业振兴地域模式。但是,仍有很多乡村产业没怎么发展,更没有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尽快补上的短板。
“目前,乡村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这是缺乏特色的一种表现。各地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资源配置情况、人员情况和距离中心城市远近情况,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产业,而且要形成规模,形成产业集群。”
同时,张占仓认为,目前,乡村人才资源不足,特别是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不足,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
“对基层人才的培训,是对乡村最好的福利,这方面有些县抓得很好,不少县却力度有限。只有培养更多有专业技能、经营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的乡村人才,未来‘三农’事业的发展才会更加稳定扎实。”张占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