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基层治理,优化社区服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城市社区已承载了全国近2/3的人口。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社区呈现出人员结构复杂、利益需求多元、矛盾问题集中的特点,治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日益凸显。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楼向平表示,智慧社区通过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可以有效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社区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利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楼向平围绕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智慧社区建设应进一步统筹推进
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系列重要文件,指明了智慧社区建设的原则、目标、任务。202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规划,要求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社区。2022年5月,民政部等九部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初步打造成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
楼向平表示,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如浙江推进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未来社区建设;上海打造智慧生活一卡通、智慧社区一云多屏的应用;河南构建纵横联动“一网通管”“一管到底”的网格化智能管理平台。
虽然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在配套政策措施、信息化基础设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国家政策层面针对智慧社区建设仅有方向性指导和目标要求,统一的顶层规划不足。各地智慧社区建设推进力度和建设要求差别较大,缺少明确的分类分级建设要求和建成标准。社区智慧治理能力较弱,智慧监管能力不足。二是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城镇老旧小区和新建小区均缺少智能化的设备和应用,对信息化设备的利用效率不高,社区缺少统一的智慧服务平台,基层服务人员信息获取方式单一、可获取数据少。三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尚未形成。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财物资源,现阶段主要依赖政府投入,难以满足快速发展和运营维护的需要。此外,当前社区发展重建设轻运营,缺乏运营主体,未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
加快提升智慧社区建设质效和城市基层治理能力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楼向平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提升智慧社区建设的战略高度。将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到同乡村振兴一样的战略高度,参照乡村振兴制定体系化战略执行方案,提升各界对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高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大框架下,以社区居民感知提升为核心,完善智慧社区建设顶层规划设计。出台指导政策,推动基层由传统治理模式向多部门协同的数字化治理模式转变;制定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运营。制定智慧社区分级分类建设、验收标准和由基础到提高的演进计划,指导地方因地制宜有序推动建设。针对社区内市场主体储值式消费、物业管理权责等焦点问题完善相关立法,加强第三方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社区消费居住环境。
二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和基层治理数智化转型。对老旧小区加装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科技手段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对已配备基础信息化设备的小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智能化应用,精准识别并及时消除高空抛物、消防通道占用、可疑人员闯入等隐患。构建集约化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对社区内人、事、地、物、情、组织等多维数据进行统筹归集和全面整合,推进与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政务服务平台、智慧物业平台、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和应用融合,实现治理模式由散点向全面、由粗放向精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三是建立多方参与、协同共赢的建设运营模式。加强非政府投资模式构建,探索三方投入资金建设、政府分期购买服务的模式,减轻政府一次性投入压力。扶持、引入专业性的社区运营主体,依托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科学统筹社区服务供需循环,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便利化的“一站式”服务;加强各市场主体服务质量闭环管理,通过后向评价机制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以合规安全的方式让社区内各市场主体掌握社区内客户资源和消费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提升经营发展质效。发挥线上线下民生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如互联网权益置换、共享充电、智慧水站、社区团购、广告投放等,通过资源交换和互相依赖等方式平衡社区管理方、运营主体和居民之间的利益,通过运营反哺智慧社区建设,打造和谐共生的社区生态圈。
社区连着千家万户,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楼向平表示,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必将能够让社区更加和谐、服务更有温度,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