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 延续历史文脉

2023年03月13日07:2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编者按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石窟寺保护传承工作十分重视,对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今日,河南日报携手甘肃日报、山西日报,三地党报联动,沿着“丝绸之路”的足迹,顺着黄河滔滔的奔流,让四大石窟在中原“邂逅”,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共话石窟寺保护,传承中华文明千年文脉。


龙门石窟远景。龙门石窟研究院提供

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全国人大代表 雷雪芹:

  建设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

  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宝库,是世界现存公元5—1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河南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距今已1500多年。其开凿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诸朝,大规模断续营造400余年。东西两山现存编号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余块、佛塔近80座。

  龙门石窟具有诸多鲜明的特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在北方地区的石窟中,龙门石窟的自然环境、石质和交通条件是最优的。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国唯一具有两个王朝皇家风范和皇家色彩的石窟。龙门石窟佛教艺术形成了北魏的“中原风格”和唐代的“大唐风范”,对当时中国乃至域外的佛教雕塑艺术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佛教造像艺术的中国化最终完成于龙门石窟。现存的2800余块碑刻题记,共30余万字,是全国石窟中最多的,堪称一部“石史”,被誉为“古碑林”,保存有反映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艺术、书法、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龙门石窟的造像内容涉及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景教的雕刻,为中国石窟艺术中所罕见。(河南日报记者 郭歌 整理)

  河南日报记者 郭歌

  “发挥龙门石窟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有利于整合中原地区石窟寺遗存,提升统一管理、学术研究、保护水平,对打造国际一流的石窟寺保护研究科研机构和重要学术阵地,实现新时代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河南省委会副主委雷雪芹电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石窟寺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进行考古和历史研究、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做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雷雪芹认为,要加大对龙门石窟的研究保护工作,支持龙门石窟研究院建设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同时更加注重优良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体验和传承,为我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我建议,加大对龙门石窟规划建设全国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挂牌‘石窟寺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支持力度;统筹研究中原地区石窟寺保护利用整合工作,将区域内石窟寺保护研究工作纳入龙门石窟研究院业务指导范畴;同时在土地指标、规划审批、项目立项报备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推动基地建设和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尽快取得成效。”雷雪芹说。

  近年来,河南省及洛阳市正加快推进石窟寺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实施了奉先寺保护工程、“数字龙门”提升工程、龙门石窟文化艺术国际交流培训中心、流散文物数据聚合与复原、古遗址调查与考古发掘等重大项目,并积极做好申建石质文物保护工程中心、科技保护实验研究中心、石窟寺人才培训基地等重点科研中心的前期筹备和对接工作,为打造立足洛阳、覆盖中原、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石窟寺保护研究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龙门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佛教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科技赋能,切实加强文物发掘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更好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雷雪芹说。

  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 杭侃:

  牢记领袖嘱托完成好保护云冈的历史使命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共有佛龛1100多个、大小造像5.9万余尊。云冈石窟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的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日报记者 陈俊琦

  作为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大类,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说,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冈石窟时指出,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云冈石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2021年2月19日,新组建的云冈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云冈研究院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大同市委、市政府加强云冈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推动创建“云冈学”的重大举措。

  杭侃说,两年多来,云冈研究院坚持“保护第一”原则,不断加强石窟本体文物保护、洞窟病害调查、洞窟微环境监测等工作。目前,洞窟石雕表面劣化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对石窟的预防性保护、精细化维护已成为工作重点。

  千余年来,云冈石窟不断经受着大自然的风化、雨水等侵害。杭侃说,为了留住云冈石窟的风貌,研究人员积极开展文物数字化建设,我们正在利用3D扫描等数字技术,建立石窟的数字档案,为今后的保护、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未来,插上数字技术翅膀的云冈石窟,将变得可移动、可复制、更亲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云端漫游云冈石窟。

  杭侃说,保护好云冈石窟是我们的职责,更是历史使命。我们一定会牢记领袖嘱托,做好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发挥好云冈石窟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实现好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 汪万福:

  科技创新助推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

  敦煌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凿延续至元代,历时约千年。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现有洞窟735个,其中存有壁画、彩塑的洞窟492个,保存有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

  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鑫 张富贵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时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秉承‘莫高精神’,我们围绕‘保护、研究、弘扬’三大方向持续发力,取得了可喜成果。”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说,4年来,莫高窟人步履铿锵,足印清晰。

  持续加大莫高窟区域风沙灾害治理力度,减轻风沙尘等自然因素对石窟建筑壁画彩塑的危害程度;

  完成146个洞窟的壁画数字采集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

  ……

  “围绕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这一目标,我们设立了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建成国内首座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与兰州大学等单位联合组建‘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汪万福说。

  “围绕建设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这一目标,我们成功申报获批‘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省部级课题50余项。”汪万福说,还出版了《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等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汪万福说,敦煌研究院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探索研究,“先后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成功推出莫高窟虚拟体验‘飞天专线’和‘敦煌建筑专线’;通过‘莫高学堂’‘云游敦煌’等弘扬敦煌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天水市委书记 冯文戈:

  麦积山石窟保护日益精细文化艺术魅力进一步绽放

  麦积山石窟简介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现保存大小窟龛221个,是中国石窟遗迹的代表窟群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十余个朝代的开凿和重修,现存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所有窟龛均开凿于东西长约120米,高8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东西崖面上,窟龛之间以交互错落、凌空飞架的栈道相连、上下多达14层,总长度约1020米。麦积山石窟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开始,几乎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鑫 张富贵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莫高窟视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保护传承麦积山石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全国人大代表、天水市委书记冯文戈说。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统筹规划、坚持保护第一、坚持广聚人才、坚持传承创新,麦积山石窟保护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冯文戈说,按照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要求,先后制定了《麦积山石窟保护管理办法》《麦积山石窟保护规划》《麦积山石窟管理规划》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为麦积山石窟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石窟寺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在加强文物本体保护方面,我们坚持不改变或少改变文物历史原貌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在石窟保护中的支撑作用,探索出了在特定潮湿环境下适合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的修复方法,提高了石窟寺保护修复的科学化水平。”冯文戈说,同时,建立了麦积山石窟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了“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

  石窟寺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持续加强对石窟历史内涵、文化价值、现实意义的科学解读和阐释,有效发挥麦积山石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冯文戈说。

编辑:王晓颖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