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0个18-25岁的城市小青年在142.8亩的土地上,播种、灌溉、施肥、收获……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近日,一档以直播种地为主题的“泥石流”综艺节目《种地吧》悄然走红,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拿下微博综艺话题榜榜首,播出116天后,收获豆瓣评分8.7。
跳出农门曾经是几代人的梦想。在很多人印象中,城市是精致的、高效的,充满了机会的。而乡村似乎是粗糙的、落后的,甚至破败的。这10个年轻人以自身体验的方式,带领同龄人亲近土地,了解当下的农业、农村、农民,建立起青年一代与土地的连接。让不少90后、00后的观众了解到一粒种子如何发芽、生长、抽穗、灌浆,经风霜雨雪后转化为餐桌上的一碗米饭,了解科技赋能下现代化的乡村。也许,这种真实感、沉浸感、陪伴感,正戳中了当今网络青年的口味。
不得不承认, “种地”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是相对遥远的话题。作为一个90后,我上一次走进田地是因为一个乡村振兴的采访,平时真没这机会。而我好朋友上一次走进田地,要追溯到小学的乡村实践。大多数我们这样城市长大的孩子,是不知道土豆、花生是长在地里的,不知道嘴里嚼着的是植物的根还是茎和叶,可谓五谷不分、蔬果不识。这也让不少年长者忧心摇头。
这个节目组倒是来真的,为了保证耕种的效率与专业程度,让这群年轻人不仅系统学习了农业基础知识等文化课,还进行了医疗救护、消防安全、厨艺、木工、瓦工等生活技能实操培训,甚至有人考取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
但这些年轻人的“临时抱佛脚”肯定经不起土地的考验。因为农事经验缺乏错误频出,不听师傅劝阻造成机器损坏等,这群年轻人不免引起了网友的质疑。有网友认为,这些“查无此人”的艺人们是在刷存在,纯作秀。脱口秀演员庞博也曾调侃,节目让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待业爱豆,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用6个月的时间,种出1万斤粮食,帮助他们实现“男团再就业”。
直到这10个青年用6天时间收割了100亩的水稻,经历37次收割机陷泥、48次农机维修后,收割了8块农田的水稻,收获了62.66吨稻谷;收割后挖泥巴开沟排水,跳进排水渠用手通渠、雨夜搬运30吨化肥。节目用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这10个年轻人的坚持和认真,还原了种地的“酸甜苦辣”、农村生活的原汁原味,才打破了“作秀”的质疑。观众在节目中感受到了农民的不易,看到了农作的艰辛,对土地的尊重也油然而生。
不仅如此,现代化的农技农具、航拍视角下的美丽乡野,也打破了大众对“种地”的思维定式,展现了农业现代化的新农图景。这些年轻人从徒手收割到使用小型自动割捆机、大型收割机,无人机快速播种等,农具的效率逐级提升,也让大家看到了青年返乡给农村带来的改变。
“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丁亚冬认为,这档节目表达了尊重土地、爱上土地的情怀,引领年轻人沾点泥土,真正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的确,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小时候,家长总说,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得种田。而如今,种植模式已经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只有读好书才能种好田。科学种植,就是要从年轻人做起,90后00后们正在慢慢改变对农业的刻板印象,很多大学生也选择毕业回乡创业,构筑起城市农村息息相关的农业新业态。可喜的是,像《种地吧》这类综艺节目的出现,意味着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重新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新语态、新认知,给予了当代年轻人认知探索自身发展的可能性。
目前节目已播放了100多天,这些年轻人随着麦子在大地上一同成长,他们在顺应天时和物候而作的农耕生活中,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辛劳与不易,体悟“民以食为天”的传统底蕴和时代内涵,传递“新农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更多人切身感受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不仅大有可为,更能大有作为。我期待,未来可以有更多真诚的影视综艺节目出现,引导有技术、有视野、有魄力的年轻人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光。
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