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用好科技这一利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为此,我省主动对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推进我省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良种繁育能力提升、种业市场净化等“六大行动”,既在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优势领域深化种业创新,又抓好果蔬、花卉、食用菌、中药材以及畜禽等种业发展,力争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品种。
即日起,本报推出“种业振兴看河南”系列报道,探访我省部分育种团队、种业企业、制种繁种基地、新品种诞生地等,展示我省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中的亮点与成就。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刘晓阳
俗话说,“芝麻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然而在河南,有这样一支育种团队,他们围绕一粒小小芝麻,深耕数十载,攻克了困扰世界芝麻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他们就是河南省农科院芝麻团队。
5月8日,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芝麻种质资源库,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低温房间里,储存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芝麻种质资源8530份,占全球芝麻种质资源的40%。
“别看它身体小,能挖掘的空间太大了!”该中心副研究员梅鸿献一边忙着整理团队刚从海南繁殖回来的种质材料,一边感叹道。
面对广阔“空间”,三十多年来,在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的带领下,该团队围绕芝麻生产上品种抗病耐渍差、优质专用品种缺乏、不适宜机械化收获等问题,开展优异种质创制、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不断创新推动芝麻产业的多次跨越。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芝麻生产水平很低,品种抗病耐渍性差,黄淮、江淮主产区涝害严重年份减产50%以上。芝麻团队通过创建芝麻远缘杂交和抗病抗逆精准鉴定技术,将野生种高抗病强耐渍等优异性状导入栽培种,培育出一大批高抗稳产新品种,创造出大面积亩产200公斤的高产典型,使黄淮产区平均单产提高60%。
20世纪末,社会对优质专用品种需求迫切,芝麻团队先后培育出多个高蛋白、高油、高油酸芝麻新品种,实现了芝麻品质上的重大飞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成本不断增加,我国芝麻种植面积日益缩小,芝麻团队又将目标对准宜机收品种。2021年,全国首批宜机收芝麻新品种第一次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标志着我国芝麻生产迈向全程机械化。
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原始性创新和育种技术的突破。
从2000年开始,芝麻团队先后建立了芝麻重要性状精准鉴定与评价技术体系,化学诱变、远缘杂交、遗传转化、基因编辑等种质创制技术体系,创制出一大批育种上急需的、自然界并没有的突破性优异新种质,解决了抗病耐渍、优质专用、适于机收等育种材料匮乏的难题。
2007年以来,该团队又率先开展芝麻基因组与重要性状遗传解析研究,克隆了重要功能基因24个,开发基因分子标记37个,创建了芝麻复合杂交与分子标记选择相结合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无论多牛的技术创新,都要到土地里寻找答案。
每年五月底到六月初,位于新乡市平原新区的省农科院育种基地,芝麻团队会在这里种上数万份种质资源和育种材料。
“从苗期到花期再到蒴果成熟期,看根茎叶花果和植株的性状、看籽粒品质,通过持续不断地全周期调查,才能从数万株诱变材料中找到与众不同的那一株。”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苗红梅说。
在一年又一年的播种、调查、收获中,短节矮秆、有限花序、高油酸、抗落粒等一大批突破性的种质材料被发现,为选育更多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难的不光是技术,难的还在于坚持。”苗红梅回忆道,就拿化学诱变技术来说,当时,很多团队都在尝试用这种技术来创制新种质,只是我们坚持下来,把技术运用得更系统更透彻。
“创新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张海洋总结道。
目标越清晰,脚步越坚实。在张海洋带领下,该团队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25项……
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张海洋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选育抗除草剂、超高产、抗病等超级新品种。今年突破不了,就到明年,我们这一代突破不了,就交给下一代。总之,围绕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一直创新下去。”
专家点评
开辟全球芝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纪元
□省经济作物推广总站研究员 任春玲
一个研究特色油料、小众作物的省级科研团队,为何能屡屡荣获国家大奖?
从原始性创新到种质材料创制,再到新品种选育,凭借着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和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开放理念,省农科院芝麻团队持续开展科研工作。
就拿近十年的科研成果来说,该团队围绕生产上对机收品种的迫切需求,针对现有品种植株高大、成熟时抗落粒性差等问题,先后培育出豫芝NS610、豫芝619、豫芝620、豫芝ND837等我国首批短节矮秆、抗落粒宜机收等芝麻新品种,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芝麻品种易倒伏、一熟就炸、一碰就落、不适于机收的技术难题。这是世界芝麻产业技术的重大突破,开辟了全球芝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纪元。
同时,农机农艺融合、标准化生产技术与生产装备的研究创新,成功实现芝麻生产轻简化、标准化、规模化,形成了完整的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为加速新成果转化,省农科院芝麻团队把涵盖全产业链的技术体系、技术模式在全国芝麻主产区成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芝麻主产区农民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此外,省农科院芝麻团队还组建了国际芝麻产业联合体,先后与美国、印度等30多个芝麻主产国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在苏丹等非洲国家开展芝麻生产技术输出,选育出适于非洲种植的CSS1、CSS2等芝麻新品种,在苏丹示范区实现了单产翻一番,建立中苏芝麻贸易关系,为我国芝麻原料安全供给、推进“一带一路”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报记者 刘晓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