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璜是一种圆弧形片状玉器。《周礼》中称“半璧为璜”,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汉代。除用作日常佩饰外,通常作为朝聘、祭祀和丧礼时用,具有重要的礼仪功能。多数玉璜常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的内端常有饰孔饰雕,多发现于墓主人的颈下或胸腹部,可能用于佩带。作为组玉佩饰中的佩件,故有“佩璜”之称。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人形白玉璜,是商代玉器,器高6.6厘米、宽2厘米,现藏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该玉器青玉质地,玉璜通体雕为蹲姿人形,头戴高冠,冠边有牙形饰,臣字眼,服饰饰变形云纹。虽然人物造型抽象,但从刻意表现出的高冠与人身服饰表现的云纹,说明玉人形象为贵族或祭司。
商代玉璜大多作为装饰用玉出现,形制多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璧大小。造型有龙纹璜、鱼纹璜、鸟纹璜、人纹璜和素面璜五种。素面璜延续了新石器时代的玉璜造型,人纹璜是以人纹或高冠凤纹合一的造型,组合成一个头顶发冠,造型独特的人形玉璜。装饰风格明显。
西周时期,以玉璜为主体的组玉佩开始盛行,这与“君子比德于玉”的伦理准则和社会习俗有密切关系。君子佩玉于身,形影不离,这一时期对玉璜碾琢的要求随之提高,工艺艺术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各个时代的玉璜除具有圆弧形的特征外,其形制的变化也很大,只有少数是规整的半璧形。目前所知最早的璜出土于浙江余姚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本栏目每周二、周五刊播
指导单位:河南省文物局
主办单位:河南日报
技术支持:北京森泰英睿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与制作:王文析、苏一飞、翟超、赵磊、孟云涛、张辽、赵淼淼
馆方支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蒋培培、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