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我来说!河南30位文物和文化遗产“大咖”变身志愿者在全省开讲

2023年06月29日20:4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为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河南振兴文化产业,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计划启动仪式暨岗前培训会于6月28日至29日在郑州举行。

活动现场

启动仪式上,河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葛卫华致辞。河南省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刘海旺以及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韩江苏作为省级宣讲团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要把‘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计划做成品牌项目。”葛卫华在启动仪式上指出,各位宣讲团成员要精心选择宣讲内容,可以涵盖黄帝文化、夏文化、殷商文化、春秋文化等分时期专题文化,炎黄文化、何洛文化、黄河文化、汉字文化、古都文化等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内容,以及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具有河南独特优势的红色文化,采用通俗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真正地让基层群众对河南丰富的文化有充分了解,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底气以及骨气。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仪式上表示,此次志愿宣讲对提高公职人员以及社会公众对文化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个研究过程,会不断出现新的发现和成果,在学术界还有一些争论的内容,或者“最早”、“最重要”等表述需更加谨慎,这样更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从花开中国到宅兹中国

文化遗产传达了中国文化信息

“我们的文化遗产不是为了刺激眼球,而是为了传达中国文化信息,让我们热爱祖国,认同自己的祖国和民族。”6月28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就中华文明特性的考古学阐释进行了授课。

刘庆柱就中华文明特性的考古学阐释进行了授课

刘庆柱表示,中国考古百年揭示出,在中华大地有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古代先民从人文始祖黄帝经夏商周王国时代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形成五千多年不断裂的文明史,其中有4200年就在中原大地。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中华”主要就在庙底沟文化核心区,中华文明的王国与帝国均从这里扩展至诸夏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从而形成五千年不断裂的、浑然一体的泱泱中华文明。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并不是凭空而来,是有科学根据的。”刘庆柱告诉大家,根据最新考古发现与遗传学研究成果,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氏系统的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约占89%,也就是说当今中国人有99%为“炎黄子孙”。

田凯为宣讲志愿者讲解

提起河南考古与研究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田凯的观点与刘庆柱不谋而合。在6月29日的培训会上,田凯讲解道:“河南是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共有遗产点65519处,尤其以古代聚落、都城遗址、帝王寝陵、古代建筑群等大遗址分布密集为世人瞩目。从花开中国到宅兹中国,河南考古开启了中国考古的先河,形成了以中原为主体的考古序列。”

“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与创造力让中原文明始终居于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田凯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中原文明的四大特性——以血缘为纽带的延续性、以民生为本的质朴性、以中为核心的秩序性、以实用为主旨的创新性,正是这四种足以守正创新的力量与特性,支撑着中原文明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尽管有着厚重的底蕴、丰富的资源,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依然有着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培训期间,济源博物馆馆员李晓音在笔记本上工整地记下了这句话,这两天的授课让她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宣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晓音告诉记者,“在下一步的宣讲工作中,我会结合济源地域优势,以博物馆为主阵地,采用多样化的宣讲方式,尽量扩大受众的覆盖面,着重围绕济水文化和愚公移山精神,全面宣传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和包容性”。

开封博物馆社教部讲解员祁梦在本次活动中系统学习了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祁梦告诉记者,“这次的宣讲计划不仅仅是一项基础的历史文化宣传推广,而是要通过各级宣讲团深入寻根中华文明,利用好河南历史文化、文物优势,讲好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的发展进程,对今后开展宣讲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时间中逆行

做文物身边的“守护人”

“23年、69个展览、1700次宣讲、6860人、16万批义务讲解、3150000小时......”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林晓平以一组数据讲述了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如何在公益活动中牵手历史,让民众有机会接触饱含中国智慧的文物;如何以宣讲的力量传承文明,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事业,把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冯勇为游客义务讲解

据林晓平介绍,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有一套自2015年开始施行的服务规范,以保证志愿者满足博物馆社会教育需要、突破馆舍限制多维度奉献社会。“我们带领志愿者走出河南博物院,参加助残、敬老、扶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互联网+志愿服务的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让中原文化、历史文物更大范围实现普惠。还组成了‘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深入学校、企业、农村,以精品文物赏析、专题讲座、文艺展演等形式,让中原文化真正地‘活起来’。”

“在时间中逆行,守护文明的记忆,把过去交到未来手里。”对于文物的“守护人”来说,这并非一句响亮的台词,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作答。这份往往浓缩在数字之间的文物保护答卷,对于河南博物院是这样,对于各地市博物馆也是这样。

郑州博物馆志愿者招募制度展示

对于曾获得2022年“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的郑州博物馆来说,原创小剧场《心中的幸福河》自2019年起已累计演出106场次,覆盖观众24万余人,向观众发放调查问卷2300余份,满意度达98%。郑州博物馆助理馆员张玮玮表示,“这是我们依托文化资源,鼓励志愿者进行创作,讲好中原故事的生动实践”。

“11年来,洛阳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队累计服务总时长达186470小时,讲解时间总时长达到84138小时,讲解总场次62879次。‘文史讲解’志愿服务项目是洛阳博物馆志愿者的首要工作,每天6到10场的文史讲解志愿者服务,已成为洛阳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的常态化工作。”洛阳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王萍说道,洛阳博物馆组织了“从馆舍天地到大千世界——移动博物馆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军营”活动,让博物馆文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社会各阶层,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鲜活历史,让十三朝文明在口口相传间传承。

据了解,河南省“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宣讲团由30位具有文物和文化遗产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组成,宣讲时间将从2023年7月持续至2024年7月。宣讲团志愿者在接受集中培训、集中备课后将赴各机关单位、大中小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博物馆等地,通过作报告、座谈交流、现场展示演示等形式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宣讲,每位志愿者全年宣讲不少于7次。(赵檬 董蕾)

编辑:孙振恒  审核 :赵汉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