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读懂何以为“中”

2023年08月07日07:00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

a3c5b3bdc5b2ec921a0810547610967.jpg

  2023年8月7日《河南日报》01、05版

  “很多人只知道嵩山少林寺,其实,在它周边还有很多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足足横跨数千年。”去年第一次到登封旅游过后,酷爱国学的广东人陈敏思一直对这片神奇又厚重的文化热土念念不忘。

  “只有来到这儿,才算到了‘天地之中’!”8月4日,趁着暑假,她特意带着9岁的儿子一起前来登封开启“研学之旅”。

358f18042c5e34f7decd93f2ced075f.jpg

  中岳嵩山,巍巍峻极。在那层峦叠嶂之上、葱郁林壑之间,镶嵌着一颗颗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的建筑瑰宝——楼、阁、宫、殿、塔、台、廊、阙,灿如星斗,华彩熠熠。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穿越沧桑岁月,谱写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乐章。

  何为“天地之中”?何以为“中”?行走于兹,方能知晓。

微信图片_20230807081119.jpg

  “天地之中”立中原

  “地是平的,天像一个碗倒扣在地上。”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人就萌生了“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地表应该有一个中心点为“地中”,并不断执着地寻找“地中”。

  3000年以前,周公姬旦遍寻华夏,在嵩山脚下停下了脚步,为测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这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

63603e91db29ce7c4e7e22766487b57.jpg

  在登封市东南11公里的告成镇,有一处满目苍翠、古朴幽静之所——观星台,周遭分布有王城岗遗址、阳城遗址。过照壁,经山门,入戟门,随之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高约4米、由石质台座和上面矗立的石柱共同组成的景观——“周公测景台”。

DJI_0068.jpg

  “这可是一个网红打卡点。”登封市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建平饶有兴致地介绍,正是在这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认定阳城(现登封告成)为“天地之中”,确立了以此地为“天地之中”的宇宙观以及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二至”,书写了灿烂的文明序章。

  “嵩高之南,今为登封县。去治城东南三十里许,实古阳城地。有石一区,方可仞馀,耸立盈丈。上植石表八尺,刻其右方曰周公测景台……”不远处,一块明嘉靖七年所撰刻的《重修测景台碑》记载着周公测景台的“前世今生”。

DJI_0069.jpg

  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以其独特的价值在世界科技史、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嵩山地区作为“天地之中”的最直接证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以嵩高为中岳。”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的这一记述,被一系列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嵩山地区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

  “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重器‘何尊’上的铭文,就把‘到嵩山地区来’称为‘宅兹中国’。这也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说。

  泱泱华夏,择“中”建都;文明肇造,根从“中”来。

  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的起草人之一,嵩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吕宏军清晰地记得13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通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3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标志着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获得国际认可。

3706cec2460f962d1faf97c6b4f7756.jpg

  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是评价:“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作为一组东方古代建筑艺术殿堂,以其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瑰丽之华和中华悠久历史的璀璨之光。

  “‘天地之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华夏民族的宇宙观、哲学观和文化观,正是在此观念的包容影响下,才有了‘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而这些建筑又从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不同文化层面生动诠释了‘天地之中’这一观念。”吕宏军说。

  实证中华文明赓续绵延

  在嵩山主体太室山和少室山区域的40平方公里范围内,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巍然屹立,写满历史沧桑,焕发独特魅力。

5826c1e0e6ba4e4c65fcf873325b0e8.jpg

  这是以“天地之中”理念为核心的文化遗产聚落,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相关遗产要素构成主要有367座古建筑、651品碑碣石刻、871株古树名木及壁画、匾额等附属文物。

7f7352d5077b189a1f5c374a4ec6495.jpg

  单独罗列名字,似乎不足以有强烈震撼,但方圆不过几公里之内的这些历史建筑,却汇聚着太多“之最”。

  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典范,更是研究东汉时期建筑史、美术史和社会史的珍贵实物遗存。

debdd9bbf361621946e1fb2a1e856b6.jpg

  凝望这些庙阙,仿佛在完成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太室阙上雕刻有“中岳泰室阳城”篆字;少室阙刻像清晰,有蹴鞠图、驯兽图、比翼鸟等,生动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习俗;“三过亡入,实勤斯民……”启母阙铭文讲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因独特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汉三阙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位列“古建筑及重要历史建筑物”的前三号,即001、002和003号古建筑。有人这样形容汉三阙,“历史学家为之惊喜,文物学家为之骄傲,金石学家为之痴迷,考古学家奉若珍宝”。

DJI_0085.jpg

  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岳寺塔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嵩阳书院作为中国最早传播儒家理学、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之一,是已消失了的书院文化的载体;少林寺建筑群和会善寺等,是不同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纪念碑”,千余年来,影响了广大范围内的宗教建筑形制。

微信截图_20230807075307.png

  嵩山地区位于中华民族腹心重地,在中华文明发轫、形成过程中,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核心地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

微信图片_20230807075242.jpg

  “这组建筑类型之多、规格之高、历时之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世所罕见。它们是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代表和范例,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漫长发展的滥觞,实证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多元一体’格局。”每每提及“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吕宏军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DJI_0092.jpg

  “中”文化影响深远

  一个“中”字,与河南结下不解之缘。“中国”“中原”“中央”“中州”“中土”等说法均源于此。

  据考证,“中”字来自甲骨文的“徽旗”,取旗杆上旗带飘舞之形。随着字形不断演化,旗帜不再飘扬,立“中”无风,稳在内核。

  由原初的一个汉字发展成为中国的根脉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与“天地之中”理念密不可分。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天地之中”是正统、正宗的象征,无形中给一切事物确定了一种先验的秩序,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军事、建筑、哲学、宗教、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方式,乃至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DJI_0075.jpg

  “时令以天地之‘中’为基准,建筑以对称‘中’轴为核心,治国讲究‘中’道,做人讲究‘中’正,大道为中,中庸之道,允执厥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的理念成为人们观察事物、处理事务、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流淌进整个文化血脉之中。”阎铁成说。

  那些散落于嵩山南麓的建筑群,以一种包容和宏大的姿态,展示出文化荟萃的万千气象。在吕宏军看来,中国文化之所以几千年血脉不断,就在于其拥有一切向“中”的向心力。

  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所言:没有“中”的“凝聚”理念,就谈不到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出现,就不能维系“多元文化”的“一体”,更不能形成“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微信图片_20230807081126.jpg

  在登封,每一处建筑、每一方遗迹,都如历史文化的真实读本,值得去细细品读何为“天地之中”、何以为“中”。

DJI_0091.jpg

  一条全长33公里的环嵩山旅游公路蜿蜒延伸,把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8处11项建筑“穿珠成链”。

微信图片_20230807081109.jpg

  据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张雪霞介绍,近年来,登封市依托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引入新业态、打造新场景,推动文化遗产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创新性表达,努力让静默的建筑有历史的回响,让文化的瑰宝有今日之弘扬。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盛夏时节,嵩阳书院,游人如织,研学火热,身着汉服的学生参加入泮礼、拜师礼等,经典诵读之声不绝如缕。

  文化传承,润物无声;持中守正,行稳致远。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