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骏
医学科研人员有了好创意,但却苦于没有能力将其产业化;
医疗工程企业拥有实力,往往苦于没有“好点子”。
当双方携手站在省医学科学院这一创新平台上,他们心头的难题都迎刃而解。
8月24日上午,省医学科学院首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正式签约,“医工产”三方代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河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的大树上,结出第一颗甜蜜的“果实”。
王军杰,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对美有着近乎强迫症般的追求,最见不得各类疤痕造成的皮肤凸起。
曹贵平,南京诺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兼首席商务官,外科医生出身,自诩医学“星探”。他在全国乃至全球寻找绝妙的医学专利、创新疗法,并通过公司在工业设计、新材料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使之实现产业化。
杨晓峰,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重建省医学科学院落户郑州航空港后,如何更好推进“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加速融合,成为他反复思考的问题。
本次签约中,王军杰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一氧化氮缓释涂层耳瘢痕夹成为业界关注的亮点。
“别看它只是个小小的夹子,把它夹在人耳的创面上,就能避免疤痕的出现。”王军杰解释,压力性治疗,就是给瘢痕部位施加外部压力,让皮肤细胞在受压状态下经过4—6个月的重新生长,恢复到受创前的效果,这是目前国际主流治疗瘢痕的方法。但由于人类耳部多有悬空,形态结构较为复杂,耳部瘢痕的修复、治疗一直是一项临床难题。
面对难题,王军杰通过手工绘图等方式设计出了可完美贴合耳部结构的瘢痕夹。但故事如果只到这里,这个新工具或许只能藏身于王军杰自己的手术台上,得不到推广。
这时,曹贵平出现了。
“这个创意让压力治疗更适用于病患部位、包容耳部的结构特点,而这与我们在材料结构学、工业设计等方面的优势不谋而合,新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曹贵平说,如今,越来越多的爱美人士选择移植耳软骨去垫高鼻子,且不少打耳洞的人也极易出现瘢痕疙瘩,这让他对这种耳夹产品很是看好。
“医工结合”让临床难题迎刃而解,产业孵化的介入更为这款新产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了解到上述双方计划针对这一专利技术开展合作后,省医学科学院主动介入,为这一“潜力股”提供从工商注册、医疗器械资质审批、融资等全流程的孵化服务,保障这一成果的转化在中原医学科学城顺利落地。“目前,所有事项进展顺利,项目有望于10月份建成投产。”杨晓峰说。
杨晓峰补充说,此次王军杰医生系列专利成果的转化,是“医工交叉”、协同创新、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也是“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首次实践。目前,省医学科学院已与省内多家大型医院进行对接,广发“英雄帖”,征集各类专利与创新疗法并为其转化、落地提供保姆式、体系化全流程服务。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重建省医学科学院揭牌仪式上提出要求,要深化协同创新,打造全要素医学科学创新生态。”省医学科学院党委专职副书记陈清江说,我们将秉承“临床出题、研究所解题、企业孵化、推广应用”的路径,注重发挥临床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临床应用转化和产业发展,打造开放共享的医、教、研、产、资“五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