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黄河万里,自西向东奔流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传说,到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诞生,再到夏、商、周的朝代更迭,中原文化滋养和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外媒体记者走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3600多年前,商汤灭夏后,在今河南省会郑州老城区建立开国之都——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商文明在这里形成和发展。9月14日上午,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外媒体黄河行暨2023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中外媒体记者一行走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实地探访巍巍亳都的“根”与“魂”。
商人生活复原图景
作为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项目,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展出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近千件(套),于2022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院坐落于遗址公园内,紧临东、南城垣,是郑州商城遗址保护展示、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中心。
中外媒体记者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参观
“70载考古发掘,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其中以青铜器,玉石器,金器,骨器,陶器为主,被全国各个博物馆收藏,包括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以及郑州博物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副院长马玉鹏说。此外,博物院还征集到许多珍贵文物,比如兽面纹铜钺、原始瓷尊、兽面铜纹方鼎等,都是镇馆之宝。
兽面纹铜钺
巍巍亳都,王都典范。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记者见到了象征着王权的兽面纹铜钺。“兽面纹铜钺是镇馆之宝,商汤曾以钺号令天下。”马玉鹏介绍说,钺是最早的工具之一,后来演变为兵器,再后来就成了王权的象征。不仅是兽面纹铜钺,中国最早的瓷器——原始瓷尊也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它将中国瓷器的烧制历史向前推进约一千年。
原始瓷尊
除了象征着王权的兽面纹铜钺以及有着“瓷器鼻祖”之称的原始瓷尊,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杜岭方鼎也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
杜岭方鼎又称兽面乳钉纹铜方鼎,是商代造型装饰艺术的典范之作,显示出当时纯熟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1974年9月,在郑州杜岭街和张寨南街,工人施工时意外挖掘到坚硬的金属器物,在清除周围的泥土后,两只外形类似的巨型青铜器现身。大方鼎通高100厘米,重达86.4公斤,被命名为杜岭一号,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小方鼎通高87厘米,重64.25公斤,被命名为杜岭二号,由河南博物院收藏。
杜岭方鼎
中国历来重视青铜器的铸造,视其为国家象征,鼎更是重中之重。《史记·封禅书》曾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虽然有文字记载,但考古学上中国历史却开端于晚商殷墟,后母戊大方鼎是代表器物。然而,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因此,它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铜重器,更是中国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助力郑州进入“中国八大古都”的序列。
金覆面
在金覆面展区,一件黄金面具吸引了众人目光,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这是神秘的早商金覆面首次对外展出。
据了解,金覆面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书院街墓地M2,是商代高级贵族墓葬中一种新的礼制文化现象,比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黄金面具年代更早,其重量之轻、厚度之薄也反映出商代早期金器制品制作的高超技艺,为三星堆、金沙遗址黄金面具的来源提供了可靠的文化线索。金覆面及黄金制品的发现,是东西方黄金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代表。同时,金、玉礼器的出土开启了中国金玉文化的新篇章,及中国古代黄金面具、金玉覆面的礼制先声。
金覆面首次展出
黄土之下,有商之城。《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展览共分七个单元,四个展厅。第一展厅中巨型的复原沙盘与数字投影,向观众展示出郑州古代商城布局与规模。第二展厅“玄鸟生商” 和“巍巍商都”单元,早商时期的宫殿、铸铜、制陶、排水、祭祀等场景,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第三展厅,通过场景复原再现了商都繁华的城市生活,除了王城宫殿,平民、手工业者等也在此汇聚。第四展厅“生生不息”“守望保护”单元,则讲述了商代之后郑州历史。
中外媒体记者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参观
3600余载,人脉不息,文脉不断,城址不移。历经时代变迁,这座3600年前的大商王朝的开国之都——“亳”,已经发展成今日的国家中心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了解,郑州商城遗址的发现为灿烂的晚商殷墟文明找到了源头,成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基点,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基点,对于认识商代前期历史、中国早期青铜文明、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文明进程的深入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21年又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亳迹犹存
文物无声,却是历史前进的载体,文明发展的见证。对商城遗址的不间断考古与修护,不仅溯源了中国历史,也是对黄河文明、华夏文明的守护与传承。近年来,郑州大力推进“郑州商都生态保遗”战略,全力推进大遗址系统保护展示和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郑州商城遗址考古近日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迄今为止商代早期最大水系遗存,填补了对郑州商城南部空间布局认知的空白。
新发现水系位置图
“我们也一直在修复、修整。商城的考古发掘工作始终在延续,新的问题与发现都会及时在展览中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也会源源不断地展示给公众。郑州商城遗址的展览是动态的,这也是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地方。”谈到商城水系遗存最新发现,马玉鹏说,“过去对商城的水系了解是只是局部的,这次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做了非常详细的发掘,把我们对商城水系的认知串联了起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发现”。
据了解,近日,考古工作人员在郑州商城内城东南区域发现3处商代早期沟渠,均口大底小,其中一处在自然河道的基础上经人工加工而成,另外两处则完全由人工建成。目前已揭露的沟渠总长约540米,最宽处达12米左右,最深处达4米左右。
郑州商城遗址水系遗存中的部分沟渠
下一步,考古工作人员将继续开展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工作,深化对新发现水系的始建、使用、废弃年代和清淤、修筑方式等方面的认识,揭示城内人工水网与城外自然水系之间的关系,并抓紧梳理以往资料,推进城市水利、地貌环境、建筑技术等相关多学科综合研究。
除了常设展览外,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还不断推出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奔流——鲁迅博物馆藏黄河流域石刻拓片艺术展》就是面向此次黄河文化月而设置的艺术展,展出鲁迅收藏的多副石刻艺术拓片,内容丰富,形式精美。中外媒体记者在欣赏黄河沿岸精美绝伦的石刻艺术,感知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的同时,也被其对黄河沿岸石刻文化的研究与发扬所动容。
石刻拓片艺术展
云岗研究院院长杭侃介绍,“除了文学创作,鲁迅先生也热衷于文化遗产的收藏与研究。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馆这次的《奔流——鲁迅博物馆藏黄河流域石刻拓片艺术展》临时展览是对黄河文化的呈现与补充”。
“金覆面展和鲁迅博物馆藏黄河流域石刻拓片艺术展,充分展示了黄河流域的灿烂文化,给广大观众提供了了解黄河文化的全新视角,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增添了新内涵。”马玉鹏说。(周金淼 杨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