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水沙密语,走近90后“黄河把脉人”丨黄河守护人③

2023年09月17日10:09

来源:顶端新闻

  时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4周年之际,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即将在郑州启幕,9月15日起,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河南国际传播中心联合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河南省林业局、河南省非遗保护和智慧化中心推出《黄河守护人》系列纪录片,分别从护林、水文、非遗、湿地、植绿等侧面,跟随5位黄河守护人的足迹感知母亲河。

  今天,让我们走近小浪底水文站站长陈志远的生活,读懂万千“黄河守护人”的奉献与坚守。

  顶端新闻记者 陈正洋/文 孔昊 阮欣雨 冉昊 耿毅卓 席荣荣/视频

  一个寻常的夏夜,黄河水利委员会小浪底水文站内灯火通明,水文职工正在分析研判和处理上报着不断变化的水情数据,一刻也不敢松懈。

  此时,黄河河道内早已漆黑一片,河中央却闪烁着点点灯光,这是水文职工们正在对河水取样保存。

  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紧密关系到黄河两岸万家灯火的安危,责任重大。

  身先士卒,“90后”站长传承水文精神

  一碗黄河水,半碗是泥沙。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小浪底水文站,是黄河冲出小浪底水库的第一站,在每年的黄河调水调沙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里对于黄河下游防汛决策至关重要。

  做一名黄河水文人,要扛得住压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间断进行测量。

  现任小浪底水文站站长陈志远是个“90后”,年仅33岁的他,已先后在7个水文站工作过,担任过5个水文站的站长。

  “小浪底水文站位于小浪底水库和西霞院水库之间,水库闸门开闭频繁,水沙关系更为复杂,测验难度较大。”陈志远告诉顶端新闻记者。

  为保证水文监测工作严谨安全进行,他不分白天黑夜时刻监控数据,研判黄河水情。

  一到夏季,黄河进入汛期,水文站24小时都要有人值守。作为站长,多年的水文工作,让陈志远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早上不到6点,他总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忙到夜晚。“入汛以来,我们的所有职工基本上都在岗位上,大家都在一起工作、生活。”

  这群水文人的坚守与奉献,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从1955年建站以来,小浪底水文站先后战胜了“58.7”、“82.8”、“96.8”(注:即1958年7月、1982年8月、1996年8月发生洪水,数字均为洪水编号),及“202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最严重秋汛”等大洪水,先后获得“全国先进报汛站”“黄委2021年度先进集体”“2019-2020年度河南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该站还有“急公好义、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该站职工于2021年无偿帮助受灾村民、于2022年勇救落水群众等事迹彰显了良好的文明素养,得到驻地政府群众的一致称赞。

  不仅荣誉累累,在水文现代化建设方面,该站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我们站已实现水文全要素在线监测,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等测验数据能够实现实时查看、及时预警,是黄河干流首个水文全要素在线监测试点站。”陈志远自豪地说。

  坚守一线,年轻父亲诠释家国情怀

  洪水始终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

  作为黄河的把脉人、防汛的尖兵和耳目,水文工作者在离洪水最近的地方,记录和传递着珍贵的水文观测数据,为防汛抗洪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比陈志远之前工作过的站点,小浪底水文站测出的水文数据,对于下游防汛工作的开展更为关键。

  6月-7月,每年一度的调水调沙如期开展,每一次输沙率测验,陈志远都会登船带领大家全过程参与,由于水深浪高流急,测验难度极大,尤其当沙峰来临时,含沙量达到400多千克每立方米,流速将近5米每秒,汹涌的浪涛和大量的漂浮物不停地拍打着船身,测验过程异常惊险。

  “作为站长,镇定是最重要的。”经验丰富的他,把险情说得轻描淡写,“困难都被我们克服过来了。”

  对水文工作的坚守,往往意味着缺少与家人的陪伴。说到家庭,这个黝黑的汉子抱歉地笑了,家在郑州的他,经常连续几个月回不了家。

  刚满一岁的女儿,面对这个“不太熟悉”的父亲,总是不愿亲近。

  然而,这并没有动摇陈志远作为一名水文人的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继续努力工作,为守护黄河岁岁安澜,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坚定地说。

  一脉古老河水,蜿蜒流过中国,奔涌而出的激流,冲击着这一叶孤舟,是独一无二的小浪底、是沉默守护的水文站、是披星戴月的守护人,他们把万千情愫,寄予江河。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