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朱娟】9月17日~18日,以“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在郑州举办。论坛举办期间,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接受媒体采访,围绕世界大河文明、中华文明、黄河文明及世界上其他地区文明的发展特征,还有各个文明之间的联系交流、发展借鉴等发表各自见解。
王巍:连绵不断、兼收并蓄、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三大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研究员王巍表示,在距今一万年左右,黄河流域就出现粟和黍的栽培,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农业发展和人口增加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化加剧,阶级出现,王朝国家诞生。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思想信仰绝大多数都是在黄河流域形成的,所以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有理有据的。”王巍强调,长江流域文化也对中华文明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南宋以前中国的都城均在黄河流域,所以从比重上来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谈及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大国文明之间存在的突出特性,王巍表示,连绵不断、兼收并蓄、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三大特征。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后一个朝代都自称是前一个朝代的继承者,都强调前朝何以失天下、本朝何以得天下,这实际上都是在强调本朝和前朝的联系。
“中华文明吸收了很多外来文明,比如距今5000年左右,我们从西亚引入了小麦的栽培,黄牛、绵羊的饲养,同时我们的粟薯栽培也向西传播。”王巍进一步介绍,吸收的同时还有再创新。“冶金术从西亚传入中国,但西亚的冶金术只能做比较简单的武器和工具。这个技术传到黄河中游地区后,人们开始用陶范制作青铜器,诞生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
谈及多元一体,王巍介绍,距今6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开始提速,出现社会分化、人口增加,形成中心性的遗址,社会内部出现了不同的阶层。
“但5000年前后,尤其到4500年前后,各个区域文明开始逐渐汇聚成一体,比如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
克里斯多夫-埃凡斯:对早期文明的研究要兼顾发掘和保护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克里斯多夫-埃凡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沿河岸边小聚落的考古发掘。他表示,很多早期文明都孕育在河流、河岸周边,譬如黄河流域文明,其发生是伴随着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也就是农业发展对于定居、人口的增长这些促进文明条件提供了一个基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河流域都孕育了文明,我希望通过对于一些小的居住在沿河流域的族群的研究,为文明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
他认为,对类似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等早期文明的研究要兼顾发掘和保护。一方面,要做好发掘,以揭示和研究历史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在挖掘这些遗址的同时注意保护。“气候多变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危机,譬如季节性洪水或者是极端天气,给考古学带来很多挑战,不过这也促使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去认识和理解古代沿河流域的文明。”
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东西方文化交流重在求同存异
谈及法兰克福学派对世界精神的转向之现实意义,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士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说,人们经常会用“脸谱化”来理解东西方,但实际上东西方思想会有一些区别。西方的很多想法是基于它的传统,特别是对于法兰克福学派和东西方哲学来说,双方都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点。“法兰克福学派本来是来自于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比如说物质主义、经济和个人主义等。康德哲学本来就是批判哲学,所以我们在理解和批判现代性方面是具有共同性的。无论是西方和东方,我们对于资本主义都有一种批判。这种批评也是一种对话,而不是一种矛盾。”
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认为,从研究角度讲,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方面,杜维明先生的“精神人文主义”在内容和细节上与康德是异曲同工的。“从我个人观点来说,精神人文主义、康德哲学和法兰克福学派从精神角度讲都是一种道德哲学。”
王中江:中华文化延续发展离不开包容创新
文明的包容性是文明海纳百川的一个体现,也是文明汲取丰富营养而不断壮大的根本所在。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老子学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表示,百家子学比如说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现在成为世界汉学研究的对象,创造性和包容性都非常强。
他介绍,经过东周时代的突破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汉代发展出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魏晋时期又发展出玄学。到了唐代,随着佛学的发展,产生许多宗派,这些学派后来又传到韩国和日本,成为东亚佛学发展的一部分。宋明时期,新儒家的兴起催生出众多学派,比如北宋五子中,周敦颐的理学、河南洛阳的洛学和西安的关学等,都是包容性的发展。明清时期,又有王阳明的心学学派和清代考据学的发展。
“这样的包容发展有一个自我的主体性和自身的连续性,外来文化被不断地吸收到中国文化自身的体系里面,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王中江说。
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动力。王中江表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和深刻,是在不断创新中形成的。包容也是创新的一种方式,包容才可以开放,才可以不断地创新。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尤其是人文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学科,它不能在短期内看到实效。“所以一方面我们渴望创新、努力创新,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完全考虑时效。它需要积累,通过积累产生一个在临界点上实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