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原再造新高峰丨在十分之一发丝的眼底“探案”——对话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负责人雷博

2023年09月28日07:0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李倩 李晓敏

  一根头发丝的1/10有多精密?这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刻度,却是雷博和团队致力攻克的精度。

  他们,凭借先进技术让“河南造”走向“世界舞台”,让眼科影像诊断更快、更宽、更深、更精确。

  在省医学科学院一楼科技展厅,参观者正在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机器人医生“嵩岳”互动交流。放一张身份证,拍一张眼底彩照,几分钟后就能拿到诊断报告。

  “这是我们团队通过医工联合研发的国际首个眼底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机器人医生。通过对7万张眼底照片和120余万标注病灶的深度学习以及临床验证,它能够诊断筛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17种常见眼底疾病和临床表现,诊断准确率在95%以上。”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负责人雷博告诉记者。

  在雷博看来,眼病诊断像是在“破案”。他打了一个比方:“每一种眼病的病因就像是隐藏的罪犯,做坏事就会留下蛛丝马迹,而诊断的过程就是根据这些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反推病因,最后找出‘真凶’。”

  想找出“真凶”并没有那么容易。40人的团队完成对120余万张病灶的真实世界的验证,仅这一过程就花费了3年。为啥非要苦心孤诣做研发?30余年临床一线的经历,令人揪心的现实触痛着雷博及他的同事。

  在我国,超3000万糖尿病患者面临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失明的风险,因早期诊断率低、基层医院缺少眼科医生等现实情况,往往大部分患者出现视力下降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可逆的失明。

  “如果能早点诊断并进行早期干预,可以让患者保持视力,这挽救的不只是患者一个人,也许是整个家庭。”雷博说。

  每周二和周四,在省立眼科医院遗传病门诊,来自全国各地的眼遗传病患者来此寻求治愈希望。以罕见病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为例,每3000人中就有一例,对这些病的诊断治疗也是全球性难题。

  “这部分患者很可怜,从看得见逐渐到看不见这个过程非常痛苦,有时一个大家庭还会有多个失明患者。”瞄准眼遗传病,2018年,省立眼科医院创建了河南省首个眼遗传病临床科研团队,针对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性黄斑变性等遗传性疾病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自主研发了4个眼病基因诊断试剂盒,提高了诊断率;同时在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有的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

  “为啥非要执着于研究这些罕见病?”面对学生的疑问,雷博很坚定:“这些罕见病是眼科的疑难危重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治之症。医学科学的进步把解决这些问题的使命交给了我们这一代,需要由有情怀的医学科研人员来做。”

  眼球的结构十分精细精妙,而现代眼科诊断离不开更高精尖的设备。在与雷博的对话中,“对标一流、国内领先”也是他频频提到的词汇。

  分辨率达10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10,能看到最深的眼底病变——这是其团队联合视微影像(河南)公司研发的新一代高速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这种无创的检查设备不仅可获得清晰的眼底结构和血流图像,还可以检测眼球前段结构。

  “这是我省研发的首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眼科医疗器械,让河南研发生产的高端眼科设备首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欧美日的长期垄断。”雷博自豪地介绍,“河南最早做出来这种眼科必不可少的设备,已经开始走出国门。”

  科学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息。如今,雷博和团队正在向更高峰攀登,努力摘取眼科医学“皇冠上的明珠”。

  “我们正向着1/50头发丝的精度水平迈进,研究如何把自适应光学技术应用到临床,这意味着对组织结构的分辨率将精确到2微米级。”雷博说。

  时间不等人,科研创新不等人。在省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正在公共实验平台进行实验。

  小鼠和哺乳类动物实验室、斑马鱼研究平台、标本样本库、大型精密仪器区、医工结合平台……很快,4000平方米的新平台即将迎来团队入驻。

  “省医学科学院把两层楼给我们做研发,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谈及未来,雷博充满期待。

编辑:张龙(大)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