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原再造新高峰丨“领跑者”的科研新蓝图——访省医学科学院康复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哲

2023年10月10日07:09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李晓敏 李倩

  进入10月,李哲的工作日程更加紧凑了,他和他的团队搬迁至省医学科学院的计划进入“倒计时”。

  10月9日上午,看完病人回到办公室,李哲开始对一份协议文本进行仔细修改。“北京一个康复医学界的大咖团队将加盟省医学科学院康复医学研究所,这是合作协议,基本谈妥了。”他说。

  李哲是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五附院”)康复医院副院长,也是省医学科学院康复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过去十年,李哲一直是河南康复医学界的领跑者之一。省医学科学院重建揭牌后,康复医学研究所是首批入驻的10个研究所之一。

  一想到会有更大的研究平台和更先进的设备,李哲就开始兴奋地规划着下一个十年的科研蓝图:“以前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基础研究,今后会重点在产业转化上努力,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都是发力方向。”

  作为“预防、临床治疗、康复”现代医学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医学走过了一个由“被冷落”到日益受重视的过程。

  2000年,硕士毕业后,李哲入职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郑大五附院前身)康复医学科。那时,康复医学刚刚起步,患者的接受度也很低。

  “上班第一天,康复医学科有医生、护士、治疗师9个人,病人却只有1个。”那时的他,兜里常常会装一个小本子,只要有空,就给病人讲解康复知识。同时,他还奔赴全国各地学习,开阔眼界。

  2007年,李哲决定继续深造,并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康复医学专业博士。

  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康复医学取得了长足进展。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在康复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0月8日,郑大五附院康复医院康复室内,38岁的小刘正借助机器人进行上肢康复训练。上肢康复机器人利用计算机情景互动技术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实时模拟人体上肢运动规律,帮助患者恢复洗漱、抓握等功能。患者可以在计算机设置的训练场景中完成多关节或单关节康复训练。

  “感觉最近进步挺明显的。”67岁的刘女士正借助双下肢步行康复机器人“行走”,一旁,她的女儿对记者说。

  “到了省医学科学院后,我们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让这些智能康复机器人更智能化,人机更好地融合。”李哲举例说,现在大多数下肢康复机器人是依靠机器指令带动人运动,人的意识未能参与,未来会通过一个特制的“帽子”,让人的意识发出指令,进而指挥机器运转,带动人的康复锻炼。这就是脑机接口技术,既可以提升康复训练的效果,将来也可以替代人类恢复不了的功能。

  李哲的另一个科研计划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脑出血导致的慢性意识障碍病人建立起一个更精准的评估、康复治疗体系及更准确的预后预测模型。

  “目前我们只能给出一个大概评估,未来,当这个预后预测模型建立起来,就可进行更精准的预测。”李哲说。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一系列课题上取得突破,比如,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到底是什么样的?众多靶点中,刺激哪个靶点会更有利于促醒?

  李哲期待能早一点给更多患者答案。随着省医学科学院的重建,更多科技元素的加入、智能化康复设备的运用,李哲相信,他和团队可以帮助更多昏迷患者苏醒,帮助更多偏瘫患者行走。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