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书写梁启超?许知远携新书《梁启超:亡命》和郑州读者热情探讨

2023年10月22日22:1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我来说,写作更像是一场旅行。”许知远以这句话开启了座谈。10月21日,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主创许知远来到郑州海汇港,以《河南人在东京:留学生与梁启超》为主题分享其新书创作体验,沙龙现场座无虚席,许知远和绿城读者展开了一场信息量巨大的头脑风暴。

据了解,接续“梁启超五卷本”的第一卷,第二卷《梁启超:亡命(1898—1903)》于2023年8月出版。

同为“媒体人”同做“新媒体”  许知远通过书写寻找梁启超

那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视,身处异乡,走在美国旧金山的书店中,在满目的外文书籍中,一张熟悉的亚洲脸庞映入他的眼帘,一种朦胧中被点醒的感觉出现在他心中,至此,新闻行业出身的许知远第一次和这位“中国新闻之父”产生了连接。他从彷徨中发现自我,决定以一种更亚洲的方式去讨论世界。

2013年他开始起笔,作为“同行”,梁启超对于许知远有何启示?

他是“中国新闻之父”,也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代表了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梁启超在那个时代在做新媒体,许知远现在也在做主笔和新媒体。对许知远来说,无论是作为知识分子还是媒体人,他和梁启超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这让他对梁启超的经历特别具有共鸣。

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知远谦虚地说自己“大部分时候都写不下去”,面对庞杂的素材耗费心力,但他又很希望庞杂。

“我要找当时的报道,发现里面的细节;我会花很多时间去创造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他的朋友们;我会把梁启超更想象为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止是一个历史人物,会想像他和朋友吃饭、喝酒、聊天的情形,在某些时刻,我在写书的时候会有一种非常强的时空感。”

在写作的过程中,许知远会听音乐,很多都是他的音频栏目《单读》的配乐,寻找当时的氛围。

“所有的书写都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打开的过程”

“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当时发生了什么,而是历史发生时人的感受。”正是带着这样的创作理念,一个鲜活的梁启超才跃然纸上。

“一位死去多年的人可能在某个时刻鼓舞到你。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大胆想象,当然是在做很多铺垫下才能发生共鸣。”许知远说,“当我们谈到某个人对自己的影响很深,是因为在某个时刻你们相遇了,而人生就是由一少部分的事实和大部分这种‘相遇’的想象构成的。”

许知远认为,不仅是他在书写梁启超,更是梁启超在塑造他。

“在写第一卷时,梁启超其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印象,在逐渐书写的过程中,一个庞大的世界在我面前展开……一卷未完成就写三卷,三卷未完成就写五卷,越了解他,越成为一种路径依赖。他始终在相对中心的舞台上活跃,他周游世界,他人生经历的广泛性特别让我着迷。”许知远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说,所有的书写都是一种自我寻找、自我打开的过程。

对河南刘青霞表现出极大兴趣 鼓励年轻人有勇气面对不确定性

问到下一卷的书写,许知远说对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女志士,河南人刘青霞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老百姓把她比作秋瑾,有“南秋瑾,北青霞”之说。

“她曾资助豫籍留日学生筹办《河南》杂志,而鲁迅先生早期的很多文章都发表在这本杂志上。在第三卷中我会讨论刘青霞的作为。人在异乡是一个重新发现中国、发现自己的过程,她为什么会慷慨捐资,这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许知远说。

读梁启超,我们应该从他身上读到什么?许知远认为,他身上所拥有的是一种更天真的情感,身处异国他乡,仍有从头再来的勇气。面对时局动荡的世界,他在危急时刻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旺盛的生命力,组织日本华人、创办《新民丛报》杂志,认为“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并成为更加勇敢的自我。

写书、开书店、做节目,现场读者粉丝追问许知远是怎样保持精力同时去做这么多事?

许知远回答:“我是一位业余选手,但并不代表我不重视业余的事情,我会以一种陌生的视角去看待不同行业,很多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去做的。”

他鼓励当代年轻人需要勇气,面对不确定时可以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莫韶华 李莹莹)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