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1月8日电(记者王烁)“看到肝脏从几乎没有血色的暗棕色,变为象征着活力的鲜红色,那一刻,真的太奇妙了。”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张水军谈起自己干了一辈子的事业,眼里透着光。
在没有移植手术之前,晚期肝癌患者面临的或许只有死亡,而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外科医生已经可以突破极限,实现器官再次利用。张水军是河南医科大学第一位完成肝移植手术的医生,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做过多少台肝移植手术。他始终坚持,要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作为医生,他在手术台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接力,获得患者与业界的普遍认可;作为教授,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挤出时间,站在讲台上为年轻学生指路引航;作为科普专家,他又将健康科普知识从大医院带给更多的人。
从赤脚医生到大专家
为什么选择当医生?张水军的回答是:“可以帮助更多人”。
张水军出生在河南农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小时候,家里虽然穷,但父母总是热心地为乡亲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个念头在他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1975年高中毕业后,张水军看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第一次有了学医的想法。他去了当地的“赤脚医生培训学校”学习。学习期间,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他都会热心地诊治,一时成了村里颇有名气的赤脚医生。1977年,张水军以优异的成绩被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录取,成为河南医学院第一届临床医学本科生。
研究生毕业工作后,病房里那些饱受肝硬化、肝癌病痛折磨的患者引起了张水军的注意。不论大人小孩,他们的皮肤都是发黄或者发黑的,有些人挺着鼓鼓的大肚子,四肢却瘦弱无力……张水军心里很难受,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能不能给他们换一个新的肝脏?
张水军(中间)在查房。(受访者供图)
然而,当时全国仅有少数肝移植成功案例,业内专家对此并不看好。“啥有挑战我就想干啥。”1993年,张水军借了钱自费到日本东京医科大学肝胆胰外科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和研究,主攻器官移植。靠着天资和勤奋,张水军赢得了导师的欣赏,多次挽留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张水军却归心似箭。“那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我的事业在中国,我一定要回来研究,解决中国病人的问题。”张水军说。
“虽然脑子里已经把肝移植的流程过了上百遍,但是没有实际操作,还是不行。”1994年回国后,张水军马上开始筹建肝移植动物实验室。那时医院条件有限,根本无法提供有效的实验器材,他就自己动手,到血液净化中心找些转流泵,到设备厂找报废手术床、老式电刀等。经过两年没日没夜的动物实验研究,1997年,张水军主持完成了河南医科大学首例成功的临床肝移植手术。随后一年,他又成功进行了河南省首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此后,张水军继续深入研究肝脏移植技术,不断带领着团队创新发展,并成立了河南省消化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河南省肝移植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
三尺讲台守初心
1977年,张水军来到河南医学院读书,毕业后不久又以教师身份重回河南医学院。“我的教学工作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如果白天忙,我就在晚上挤时间给同学讲课,从未间断。”如今,年逾花甲的他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为一代代医学生传道授业。
“我作为教授,上讲台是应该的,这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张水军说。
张水军(右三)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受访者供图)
张水军上课,总喜欢讲点“题外话”。每次上课前,他总要组织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方法的讨论。同学们反馈说,张老师的课很有意思,课本上的内容基本能课堂掌握,课本外的知识、爱国主义教育等更是宝贵的东西。
年轻时,张水军经历过职业规划的迷茫,如今,他总是利用休息时间为年轻学生做一些学业与职业规划等交流,并义务为医学生举办暑期显微外科和生物科学技术培训班。
这些教材以外的内容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更好地成长为一名好医生,但本科期间的学生又很难接触这些知识和技术,因此,张水军倾注大量心血,为医学生们提供平台、提供经费、提供时间,只为能让学生能够尽快成长。
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
“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一生的追求”。在退休后,张水军经常自问初心:“我还能做点什么?”
“我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健康问题,比如心理健康问题等,作为一名医生和一名教师,我觉得我有义务将更多的健康知识讲给学生们。”
2021年,张水军开始为郑州大学的本科生开设《生活中的医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医学知识,健康生活的注意事项,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及急救常识培训等,旨在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大学生的防病意识,提升大学生急救技能,为现在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打好身体基础。
“医生做科普是时代的号召,既是患者的期待,也与职业成长有关。国家高度重视健康科普,做健康科普不止是个人情怀,更是想填补大众健康知识的盲区。”张水军始终记得父母对自己的教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近十年间,他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义务进行健康科普,将健康知识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我父母从小教育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当医生几十年,我一直在思考,很多癌症患者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说明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每当这时,我做科普就会更有动力。”张水军说。